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6:16:37 【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夫知一官——效:胜任
B、眄庭柯以颜——怡:使……欢悦
C、或孤舟——棹:划
D、琴书以消忧——乐:以……快乐
E、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规劝


参考答案: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麾下步骑八万余——凡:总共
B.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等到
C.潜又抑而不——闻:听见
D.上其死——贷:宽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擢内殿直都虞候——主辱军破,天下笑
B.廷召等怒,诟潜曰——更延英俊,才授爵
C.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潜不至——潜又抑不闻
D.并家属长流房州——仍籍没赀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他就恶语相加。
  (2)皇帝驻扎在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傅潜就是不予发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诚:确实,实在
B.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胜:风水宝地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去:往,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交代自己与《吴山图》主人同年的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B.文章分析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影响,又以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的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C.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地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精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去:离开。
小题2: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饰,且选文并没有描写吴县的山水。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河内凶,则移粟于河东
B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 .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 杨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居。业攻应、朔,延照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督工,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西山,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授之,未成到,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五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骈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感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秦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①甚众。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②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注]①馘(guó):古代割掉敌人的耳朵以计数献功。②榇(chèn):棺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得对,访以边要?访:询问
B.及西山,伏?发:发现
C.继宣逗遛不进,削秩?坐:因犯……罪
D.愿诸军,扼其要路?饬:督促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延昭“智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②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
③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
④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⑤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
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但喜欢玩行军打战的游戏。其父杨业是前朝名将,对他影响很大,他颇有父亲治军打战的风范。
B.杨延昭智勇双全,功劳很大,皇帝对他另眼相看,颇为倚重。即使朝中很多人嫉妒他,皇帝也极力保护他,对他言听计从。
C.杨延昭与士卒同甘共苦,自己的俸禄都用来犒劳士兵,遭遇敌人身先士卒,打仗胜利了就把功劳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D.杨延昭戍边二十多年,不但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士兵的爱戴、百姓的拥护,而且敌人对他也敬畏有加,称他为杨六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杨延昭召集全部城中的少壮男了登上城楼,发给他们武器铠甲保护城池。
? (2)契丹军队大败,俘虏了他们的将帅,把他的头割下装时盒子用来献给朝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