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2019-03-15 16:34:0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
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
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5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3分)
(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3分)
小题3: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6分)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
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
③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
④无私奉献,生生不息;
⑤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1:(1)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了生命的荣兴枯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3分)(2)人和芦苇一样,也会遭受生命的磨难,也应像芦苇样坚守自己,正直坚强。(3分)
小题1:修辞:比拟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昵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3分,答成比喻给1分)
(2)词语锤炼:形象传神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蹿”“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3分)
小题1:(1)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
(2)淡定从容地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
(3)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句为文章首句,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从后面的内容中提取概括有着情感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1)根据原句及上下文可知,“心中装着”可见其看到了,并放在心上,不说体现了它的默默无闻,体现了它的平凡与伟大。(2)可从下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中提取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有比拟,作用就是使之更加人性化,更形象,答成比喻也行,作用一样。词语锤炼则指作者运用哪些词汇使得文章更有乡土气息。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D.中国园林艺术 “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小题3: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D
小题3:①以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②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境物之中”。
③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④借助文学形式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每点1分)
小题4:示例①:如书法,或求神韵,或求含蓄,或求自然洒脱,或虚实相生。(1分)“书圣”王羲之,其行书《兰亭序》登峰造极,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自然质朴,似行云流水;错落有致,如亭台楼榭;虚实相生,有如犄角相呼。(3分)
示例②: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
示例③:创作的主要目的,都是基于人们的某种愿望与需求……
示例④: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相似点(观点)选取1分;联想描述、分析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在文中第一段,原文为“更为接近”而非“完全相同。B项,第二段中的第一句“都基于”,而不是“要反映”。E项原文是“都十分注重”。
小题2:D项是中国园林形成的方式。这类题,要采用比较排除的方法,先对照原文比较选项与原文,然后将与题干不符合的选项排除掉。
小题3:概括简单地说,就是在原文中去找,不过要锁定相关的语段去找,要找准,找全。
小题4:说出一点相似点,联想到一种艺术即可。但是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切记脱离文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糙也是一种美
海星星
某日,在一朋友家中听古典名曲《化蝶》,是用那种老式唱机播放的。塑胶唱片在金属唱针下面不慌不忙地转溜着,如泣如诉的旋律,宛如一泓清波,一圈一圈地迭漾开来,伴着“哧哧哧哧”的电流声、唱片“咝咝咝”的滑动声,显得有些凝滞又有点厚重。虽是小提琴独奏,却有着交响乐的效果,释放出一份古典而又散漫的忧伤。这种用老式唱机、唱片送出来的音质,与高保真CD唱片相比较而言,却独具一种粗糙之美。
是的,粗糙也是一种美。粗糙,有时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营养,比如黑面包,那种用有麸皮的面粉做成的面包,就绝对比那种用抽了筋、扒了皮的麦子做成的白面包有着更多的维他命。因此,小时候,母亲常常告诫我:别挑嘴,多吃点粗粮是好事!
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前者带来的可能是桨声灯影、酒绿唇红;后者带给我的,却是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祥和的面庞,甚至是寒夜里冻得通红的脚趾头被一双老茧丛生的大手塞进热乎乎的被窝。
平日读书,对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我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总觉得这种书不是给人读的,而是用来装潢门面的。心下十分神往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寂静的雨夜,听着豆大的雨点在窗台上跳来跳去,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
作为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对乡村生活中的许多旧物心存一份感怀。那做工粗糙的木板凳,那豁了口的饭勺,那缺了把的水瓢,那卷了刃的菜刀,那断了一条腿的木床,那脱了发的扫帚,还有那长满苔藓的石阶……隔着一层岁月的毛玻璃,细细打量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旧物,叫人禁不住生出诸多感慨。
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一个对蒸馏水、太空水、纯净水情有独钟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常年穿一身粗布衣服,终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做事毛手毛脚,做人也不拘小节。与人相处,我最讨厌那些八面玲珑者,那种滑溜溜的感觉,总让人心里玄吊吊的,不踏实。我坚信,相互之间有摩擦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磕碰才会有“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默契。
不敢想像,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心也变成了一个精美细致的瓷器,处处都需要“小心轻放”,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形!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
1.标题说“粗糙也是一种美”,请体会“粗糙之美”在文中的含义,说说“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答:“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
答:这里所倡导的学习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章最后一句:“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请联系文意,简要分析一下“活得太累”的原因。(不超过50字)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能从老式唱机播放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粗糙也是一种美”,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非常之强。
B.“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表明作者所喜爱的粗糙之美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质朴美和自然美。
C.作者天生排斥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是因为不如翻看那些表面粗糙的毛边的书页更有美的享受。
D.“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反映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守旧。
这篇散文以叙述开头,有感而发;以议论结尾,意味深长;语言平实而不乏幽默,行文随意而形散神聚,也体现了一种“粗糙之美”。


参考答案:
1.“粗糙之美”在与人相处上的表现是:对人坦率真诚、宽容大度。(意思对即可)
2.这里所倡导的学习精神是:读书学习要注意内容而不要在乎形式(或:要重视而不在乎表面。)
3.如果为人处世处处精明小心,事事斤斤计较,便会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和负担,因此人生就会觉得太累。(要求联系文意来回答,意思对即可)
4.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不要俗化经典
宋敏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新版《红楼梦》被戏称为“四不像”,是网友对新版《红楼梦》改编怪异的评论,不是针对原著的美学特色而言。)
小题1:(“最为重要的原因”错,应是原因之一。)
小题1:(以偏概全。文中只列举了《红楼梦》等几部经典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就此断言所以经典改编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菜花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下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地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长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药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两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城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苦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文章写到了白菜花、萝卜花和油菜花,请用两个字表达它们的共同特点
?
2.文中写到“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只能引起惆怅”,从文章内容看,引起作者惆怅的往
事是什么?这种惆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②作者的“惆怅”是一种?的感情。
3.仔细揣摩,写出文末几个加线的短语的含义
①一篇宏伟的文章?
②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③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4.文题“菜花”,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起什么作用?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文章的
主旨是什么?
?


参考答案:
1.平凡(或:普通)
2.①正当花儿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 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②惆怅是一种对于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对于人生过失无法弥补的伤感之情
3.①轰轰烈烈的人生(伟大的人生)?②普普通通的人生(平凡的人生)?③无论人生伟大还是平凡,都可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4.“菜花”起到了串连文章材料的作用(答“作为文章的线索”也可以),它象征了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文章表达了对平凡而美好的事物赞叹,对平凡而美好的人生追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