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第一段指出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在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内涵。 B.第二段强调要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正面和美好的东西,其唯一理据就是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是健康而美的。 C.第三段杨柳青年域、青州佛像、江南园林的举例,都不能直接支撑展示我们的文化产品时要有深度文化认识的观点。 D.第四、五段诸多举例,目的分别是指出中国文化缺少人类普遍价值,中国文化缺少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中国文化的性格”偷换概念,“对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重要作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
小题1:B项,错在“其唯一理据”,据第二段可知仍有其它理据;C项,错在“都不能直接支撑”,据第三段可知举例“能”直接支撑观点;D项,错在“目的分别是……”,据第四、五段可知举例目的不是批评“中国文化”的,而是说明如何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观点的。
小题1:错在“只有……才……”,据原文信息“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往往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可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4分)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合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央央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退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柬终生的痛苦。阿西荚夫当时选择合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荚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22.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23.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3分)
24.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22.我们要善于舍弃。
23.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
24.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本题解析:
22.文题就是论点,第一段揭示了论点。
23.正反对比中,得出善于舍弃的重要意义。
24.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儿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小说结尾说“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文中的“大家”具体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划线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有人则认为主人公应是文中的“我”。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肇教授用爱和智慧,精心安排了那只其实没有水的水壶,来激发大家走出沙漠的希望和信念,使大家面对绝境,不绝望,不放弃,最终走出沙漠。
2.(1)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关联起来;
(2)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
(3)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傍晚时分沙漠冷峻的景色,渲染“我”与孟海等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绝望时的悲壮心情。
(2)描写绿洲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渲染舒缓轻松的氛围,烘托人物找到水源即将走出沙漠的轻松惬意心情。
4.(1)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肇教授是大家“走出沙漠”计划的设计者,生命即将结束,能选准接班人,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全文表现肈教授先人后己、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而“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肇教授而塑造的线索人物。
(2)从故事情节围绕谁展开和文章对人物的着墨多少看,“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有我能够继承肇教授的遗志,机智地实施计划,没有绝望,没有放弃,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我”沉着冷静,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表现得非常丰满。而肇教授的形象只是在插叙和侧面描写中展现,比较单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品尝家
(美) 莫里斯
在某一家出售葡萄干布丁的商店里,一到圣诞节期间,就会陈列出许多这类美味的食品,琳琅满目,摆成一排供顾客选购。你可以挑选最合你口味的品种;甚至还允许顾客把各色布丁都尝完以后,才决定买什么或是否购买。
我常常纳闷,这种对顾客的优待会不会被一些根本无意购买的人所利用。有一天,我出于好奇,就去问店里的那位女售货员,从她那儿我得知,事情正是如此。
“举个例吧,有这么一位老绅士,”她告诉我,“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来光顾一回,各色各样的布丁他都要尝一点,尽管他从来什么也不买,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记得他从去年、甚至前年就开始是这样啦。噢,他要真的那么想尝,让他来好啦,欢迎品尝。我还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商店,都可以让他分享一份。看来他确实需要,我想这些商店也不会在乎这点东西。”
她还没说完,这时就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缓步走近柜台,开始兴味浓厚地仔细察看眼前的这一排布丁。
“你瞧,正说到他,那位老先生就到了。”女售货员轻声对我讲,“现在你只需在一旁观看就行啦。”她转身对那人说道,“先生,您尝尝这些布丁吗?您可以用这个匙子。”
这位老先生真如小说家笔下的人物,衣冠虽然破旧,却十分整洁,他接过匙子,便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各色各样的布丁来,偶尔也会停下来,从他那件破旧外套的前胸口袋里,掏出一条破烂的大手巾,擦擦他红红的双眼。
“这一种味道很好,”他宣称,当他尝另一种时又说,“这种也不错,只是稍欠松软。”自始至终都很明显,他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从中挑选一种的。我确信,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在欺骗商店。可怜的老头儿!大概他已经家道破落。从前他也能够来选购他最喜爱的布丁,然后夹在腋下拿回家去。打他家境衰败以来,他就只能到商店里来品尝品尝味道了。
圣诞节的各类商店里,生意兴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这个老头儿矮小黑色的身影,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显得非常不相称,甚是悲哀可怜。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大发慈悲——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我走上前去,对他说道:“请原谅,先生,我愿意为您买一个品种的布丁。如蒙赏脸笑纳,我深感欣慰。”
他蓦地往后一退,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
“对不起,”他说,其神态之高傲,远非我根据其外表所能想像得出,“我想我与你并不相识。无疑你是认错人了。”他于是当机立断,转向售货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一个替我包装一下,我要带走的。”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块布丁。
女售货员惊讶地从架上取下那块布丁,开始把它包成一包。而他呢,掏了半天掏出一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点了点数,将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放在柜台上。为了顾全体面,他竟然不得不买了一块最贵的布丁。这纯然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因为买下这块布丁,就意味着他得在别的很多事情上省吃俭用地克扣自己。我这时多么希望我能收回刚才那句不得体的话啊!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也像被针扎了一下,我只得自己默默走开,远离这可怜的人。
“请到那边台上付款,”女售货员告诉他。他却好像没有听懂似的,老是要把钱塞到她手里。这就是我最后见到和听到有关这位老人的情形。现在他再也不来那个商店品尝葡萄干布丁了。
(摘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品尝家”这一题目一语双关,既指小说主人公在商店里品尝布丁的举动,又包含着老者品尝人们的白眼,表现揭露世态炎凉的社会主题。
B.女售货员觉得老者永远也不会买店里的布丁,所以当她看到老者要买布丁的表现时感到惊讶,但自始至终女售货员的服务还是很得体的。
C.小说将老者矮小黑色的身影放在圣诞节商店热闹的气氛中,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容易唤起人们对老者境遇的同情,也使下文情节的推进更加自然。
D.老者在品尝布丁时不仅看重布丁的味道,而且很在意布丁的口感,恰好说明他从前就很爱吃布丁,并且总到这家商店选购他最喜爱的布丁。
E.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把“我”设置成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我”为自己对老者的误解而感到深深的愧疚,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老者的形象。 (6分)
小题3: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小题4:“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大发慈悲——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C给3分,选B给2分,选E给1分,选A、D不给分。
小题2:(6分)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年迈伤残、生活窘迫但又敏感、坚决维护自己尊严的人。(2分)从破旧的外套、破烂的大手巾、狼吞虎咽地品尝、从破旧的黑色小皮夹掏零钱等内容可以看出他寒酸的生活境遇。(2分)从他衣冠虽破旧却十分整洁,“我”的善意让他受到刺激,很果决地购买最贵的布丁等,可以看出他自尊、敏感的绅士性格和做派。(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3:(6分)①表现人物性格。“掏了半天掏出一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点了点数,将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放在柜台上。”一句话,使老头为硬着头皮买布丁时的困窘和要强跃然纸上。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他蓦地往后一退,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由于“我”的心生恻隐,老者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因此顺理成章地有了下文令人吃惊的保全面子之举。③揭示文章主题。“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也像被针扎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言行失当的反思及对生活、对世情的深刻认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4:(8分)人应当有同情心,帮助弱者。帮助弱者一定要顾及受助人的感受,给人以温暖和尊严。(3分)如果伤及对方的自尊,就会造成对方的难堪,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样也会使自己感到愧疚、痛苦。我由于心生恻隐去帮助老人,却违背初衷,对老人造成伤害。(3分)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类现象,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E项,“自己对老头的误解”不准确,应是“自己伤了老头的自尊”;A项,“老者品尝人们的白眼,表现揭露世态炎凉的社会主题”与原文不符,言过其实;D项,“从前就很爱吃布丁,并且总到这家商店选购他最喜爱的布丁”只是“我”的主观猜测。
小题2: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主要的句子:“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衣冠虽然破旧,却十分整洁”“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各色各样的布丁来,偶尔也会停下来,从他那件破旧外套的前胸口袋里,掏出一条破烂的大手巾,擦擦他红红的双眼”“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劳驾把这一个替我包装一下,我要带走的。”“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放在柜台上”。
小题3:这是一道考核情节的题目,注意从和情节、人物、主题的的角度进行探究,细节可能是动作,可能是语言也可能是心理,找到一处即可分析,注意尽量选择的角度要全面,不要在一个层面重复。
小题4:首先应该明确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出于文章的中间,应该是承接句,前面的内容是作者对老者的同情,后面是作者的行为给老者带来不快,由此应该得出含义,对弱者要同情,但帮助的方式一定要斟酌。分析后在结合生活现实简要作结。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母亲改嫁后,她把大卫看做累赘,甚至和新婚丈夫一起把大卫关在小屋内长达五天。
B.在佩葛蒂先生一行启程前往澳洲的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住桅杆。海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大卫得知这一消息,连忙赶去海边。
C.觉慧向鸣凤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鸣凤心里十分感激,但也明白他们之间的隔阂,因此并不奢望太多,只想一辈子当伺候觉慧的丫头。
D.高老太爷因克安、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克明、觉慧等人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民坚决不让在自己房间捉鬼,还痛骂了陈姨太和众人,捉鬼之事不了了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甚至和新婚丈夫一起”错误。B项“大卫得知这一消息,连忙赶去海边”错误。D项克明、觉新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坚决不让在自己房间捉鬼。
点评:本题考查细致,仅仅了解作品大概是做不出本题的,必须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情节,所以对学生要求极高,一定要认真读名著,不能钻空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