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作文。(50分)
假如你不够快乐
汪国真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只能写记叙文,③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汪国真的一首充满生活哲理和韵味的小诗。小诗用优美的语言道出了一个真实的人生:生命中总有“眉头深锁”,总有“苦涩”,总有“忧愁”,正所谓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面对失败、挫折、痛苦等,我们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化解它们。诗歌最后一句“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传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拥有一颗博大、宽容、坚强的心,生命中就没有忧愁和坎坷。写作时,要写成情节生动、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记叙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表达乐观积极的心态。另外,写作时要尽量体现“思辨性”和“时代感”。
点评:这个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材料,她是一首小诗,要想立意准确,首先得把诗读懂,悟出哲理,然后才可以立意。所以实际上这道题增加了鉴赏诗歌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每个人“各就各位”,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有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猪、像猫、像苦行僧一样生活,还有人像……一样生活。只是,每个人都需要选择,需要践行。
请以“像?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①选择你所认同的一种类型的生活,用一个词或短语加以概括,填写在标题的横线上。
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像诗人那样生活
与生命一起流淌的,柴米油盐,或者书剑侠气,漂泊着一种旷世的久远,忧愁的诉说,寂寞的高傲。轻笑泯恩仇,山中画,水中酒。免不了笑侃,生活中沉淀不了的连珠妙语,称不上是诗。
寂静时身披翠绿的蓑衣,伤悲时尽是沙砾与黄土翻腾。岩石上屹立着奇崛的松柏,竹叶抖落了往日的沧海桑田,挑着柴的?G乃声一路漫上云峰。云峰?望不见星汉苍穹,顾不了林麓回转,只在乾坤间泰然自若。是无奈驻足,亦或顽固守候那不知倦意的愚公?脉脉不得语。只听得一片鸟语,拾得一段独旅。问,可曾与这般万古不移的字句相逢,任烟云流逝在脚边,淡泊,因而最耐斟酌。
走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
水
听一曲渔舟唱晚罢,欲黑的天空,笼罩着江边梳洗的花信年华。世间尘土可是这么容易涤净的么?过往之人形色皆匆,拂一拂衣袖,扬起的是乡愁的细末。远方,蜿蜒曲折,只道奔流不复回,裹挟行者的万千思绪,一并往那不归之路赶去。两岸猿啼,孤帆点影的追随如古琴铮铮之音,混杂却不乏磅礴。撑一支长篙,日夜兼程,并非赶路,也无愁苦。一并忘了吧,那些因苦痛而久驱不散的心事。 作文
情似水,爱似水,往昔依旧落花似流水……
酒
漫漫人生,怎可无酒?怎可无品酒之人?且丢开行囊,找一方钟灵毓秀之地,淌开毕生的酝酿,一醉方休。不求直冲内耳的辣,沁人心脾的香,醉生梦死的苦,只留氤氲而生的一缕回味,似愁,非愁。何必多言,迷蒙的眼,真与假,美与丑,早已一目了然,铭刻于心。借一盏剪不断的思绪,斟入杯中。醉?可真醉了?壶中既无酒,怎来一身酒气?
不懂酒,便不懂糊涂中的幸福。
画
铺长书一卷,悉心研磨。何日方可甩脱禁锢自由的桎梏,任由我泼墨一番江山锦绣,人比画美?而今只缺点睛一笔,何处停泊,才任由心中的景象游刃而去?并非每一卷中都自有女颜如玉,却只想私藏一瓣来时路过的梦。光阴荏苒中,滑过的是一载载风花雪月,数不尽留不下的珍宝,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留不下,便等风霜磨砺过青丝成雪的鬓角,再勾笔含磨,游走一番如昨。
在画里,亦在生命中。
我,终究不是诗人。万事万物是诗人的情人,也是诗人的精魂,过眼烟云,浮生幻梦,皆付笑谈中。于是乎,再好不过,像诗人那样生活。
本题解析:
1、从题目上看,添加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要选择的人或物,必须能代表一种类型的生活。人应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物应该是具有与人相似或相通的某种特性。可供选择面很广。
不典型的如:“像古人一样、像自己一样、像时间一样”。
2、从内容上看, 所写的人或物的特点、特性要明确突出,而且要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相符。
3、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必须表现正能量,也就是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或能体现一种积极意义的人生追求。
在以上的基础上再继续深入探讨“践行”。即怎样才能做到或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举他人事例,也可谈对“我”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12月8日天下午,南京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就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在路边等警察。?“丢钱的人肯定很着急,我们等等看看失主会不会来?”顾宇玮先开了口,祖鹏点点头表示同意。随后,两人就守在钱的左右等失主,同时报警。由于汉中门大街是鼓楼警方与建邺警方辖区交界处,两男青年又说不清楚他们的确切位置,警方就让两人将钱交到附近派出所。但两人商量了一下,担心万一接触钱,失主找来说数目不对惹麻烦,干脆还是不捡钱。
民警来了以后,首先拍照取证,然后才拿起了地上的这摞钞票,经过两位民警分头清点一遍,丢在路面上的现金是11000元。随即民警将两名小伙子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收废品的来自安徽,带着一家三口。每天经过时我都会看到他们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来的废品。每次看到他们,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每当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总是趁早晨上班的时候,顺手悄悄放到收购站门口,然后离开。
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那个门口,准备离开。没想到,那女人竟然出来了。我愣住了,急忙摆手说:“不要的,送给你们了。”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的,快拿着吧。”听了这个安徽女人的话,我隐隐感觉脸在发烫。我郑重地收下那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神圣的尊严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
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
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审题立意。
角度一:从“我”的角度,写关爱与尊重。审题时抓住关键句“我隐隐感觉脸上发烫”“我总会想到 ‘艰难’两个字”,“我”本意是要关爱他人,却没有尊重他人。材料的主旨是谈“关爱与尊重”的关系,关爱即关心爱护,尊重即敬重理解。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别人的感受,不能只顾自己,冒犯他人的人格。关爱他人要从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的关爱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给予。
参考拟题:关爱他人从心开始 同情不如鼓励 施舍(帮助)要注意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选材小贴士:选素材时要从关爱与尊重两方而去考虑,不能只侧重一个方面。有一个故事:富商在散步时遇到卖旧书的年轻人,就将钱塞到年轻人手中。没走多远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能摆摊乞讨为生,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我才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不难想象,没有那句尊重鼓励的话,富商当初即使再怎么关爱年轻人,年轻人的思想也断不会出现巨大的转变,进而发迹,这是关爱与尊重的力量啊!
与此相反,在微博上盛传着一张照片:病房中的女孩苍白的脸与镜头着重表现的“好心人”手中醒目的几十万现金,强烈对比之下,女孩无奈的眼神正是对这种以牺牲他人尊严为代价的“伪慈善”行为的最好控诉。真正的慈善应当从心出发,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给予。
角度二:从收废品的女人的角度,写自尊。自尊,即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有了自尊才活得有尊严。在一些人的眼里收废品的一家人过得很“艰难”,可女主人称自己的职业“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理由不给钱”,面对他人的可怜与施舍,坚守自己的尊严,相信他们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从这个角度,最好写议论文,对“什么是自尊”“人为什么要自尊”“怎样做到有自尊”等问题,可以层层推进展开论述,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参考拟题:人穷志不短 神圣的尊严 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选材小贴士:选材一定要紧扣“自尊”,体现自尊。古语云:“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松下幸之助说:“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
龙应台说:“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莫言小说《马语》里的一匹战马,为维护军马的尊严而不惜自毁。
角度三:从收废品的女人的角度,还可写坐享其成不能给人快乐。收废品的女人面对送上门的不用出钱的废品,选择给钱,不愿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她觉得只有劳动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构思时可以正反对比当今社会上有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最终遭人唾弃;有人拼搏奋斗,令人景仰。
参考拟题:不劳而获岂能让人快乐 坐享其成不能给人快乐
选材小贴士:选材时要注意现实针对性,尽量选取那些有时代感的新鲜素材。如:有的富二代们坐享其成,躺在父母的家产上炫富,遭人唾弃,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可是也有一些富二代不愿坐享其成,而选择另立门户,自主创业,如美的集国老总的儿子何剑峰创立盈峰集团;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之女王雪红选择自主创业……他们成为让父辈们刮目相看的“创二代”,令人佩服。
角度四:收废品的女人说自己是生意人,“做生意没理由不给钱”,显示出了她的职业操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她们一家虽然看起来地位卑微,但坚决不占小便宜,她们有自己的原则,辛勤劳动,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挣到的钱是干干净净的。因此可以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参考拟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坚守职业操守 坚守尊严
选材小贴士: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在使用这类话题的素材时,要注意分寸,不可太偏激。钱很重要,经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只是无良商人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我。为了节约成本,追逐更大的利益,无良商人制造了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改为选择外国食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面对这一个个丧失道德和违法的食品安全事件,商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素材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选自《孟子》)
素材点拨:孟子的名言是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适用于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可以引用、化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适用于“骨气”“尊严”“相处”之类话题的作文。
素材二:现实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是很好的反面典型材料,适用于列举现象、引出要议论的话题,也适用于做反面论据。三句话构成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引人深思。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站在21世纪的门槛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热切关注成为时代的课题。
请以“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编写故事,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快乐”的领水日
“丁零零!”“丁零零!”闹钟不屈不挠地响着。我竭力睁开双眼,瞥了一下台历,哦!今天又是星期五了。顿时,我的睡意全消。三下五除二地套上衣服,也顾不上吃早饭,提起两只塑料桶,往汽车后座一扔,驾着汽车直奔供水点。
自从人类跨入24世纪以来,水资源已所剩无几,河流早已干枯,泉水再也不见,地下水也到了极限,只剩下少量的淡水在南极洲,而且控制权握在“地球长”M先生手中,任何人不得随意取用。南极洲周围布满了军队,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生命般宝贵的水。M先生为防止人们因抢水而发生争执,就在全球设立了若干淡水供应点,每周五(讲究的西方人也顾不上“黑色的星期五”了!)凭“淡水供应专用证”每人领取20公斤生活用水。
当我匆匆忙忙赶到供应点时,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足足有几百人!我连忙泊好车,车门也不锁(车子就算被偷也是小事,错过了领水可不得了)就排在长队的后面。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队伍虽然在前移,可我前面还有不少人。两条腿已经站酸了,但一想到那即将到手的清凉清凉的水,似乎就有了劲。
谢天谢地,终于轮到了我。谁知,无巧不巧的,水正好供完。供应点的P总管的胖脸上堆满了歉意,宣布了这个噩耗。我想哭,可由于身体长期供水不足,已没有泪水可流,真是欲哭无泪!人群立即骚动起来,“我们要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P总管赶紧跟总部联系,紧急调运了一部分水来应急。
我迫不及待地把桶子递给P先生,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向桶里注水,连半滴也没有溅出,然后用超级电子秤称了称。哦,21.5公斤!我正窃喜时,总管大人用一把小勺从桶里舀出来一点,秤上很精确地显示出20公斤。总管先生又把那一小勺水倒回水箱,我只好无奈地撇撇嘴,一步三停地将水桶拎到汽车后座,缓缓地把车开回家。
回到家,将两小桶水倒进蓄水池,又用吸水机把桶内吸得一干二净。干完这一切,我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下个星期有命了!
望着池子里的有限的水,我禁不住狂想:天天都是星期五该有多好!
解析:这篇记叙类作品构思非常巧妙。有大胆的想像也许还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有细节支撑了这样的想像,于是,想像再大胆也不会给人以离奇之感,更何况这种细节还颇不少。文章开篇便渲染出资源枯竭的情形之严重,全球仅有淡水在南极,南极被军队重重包围着,淡水使用已经到了凭证供应的程度,因而,“吃、睡诚吾欲,小车价亦高;若为取水故,数者皆可抛。”我取水无望时的欲哭无泪,P总管发水时地小心翼翼,我运水的谨慎程度,到家后处理水的一丝不苟等细节无疑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物心理刻画也就有了足够的可信度。
例文二
不幸的中国鱼
鱼的不幸,似乎更令人同情。近年来,已经连续有白洋淀、大渡河和珠江的鱼类万劫不复地集体壮烈牺牲了,均为有毒性的水闹的。当然,死鱼事并不少见了,只是这样集中地大规模地死鱼,确实令鱼们担忧,毕竟鱼们没有翅膀,也没有腿,它们生活在水中,无法逃脱掉毒水对它们的迫害。
鱼类的不幸,已经有很多年了,主要是生活在比较小的水系中的鱼,它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窄,毒水很容易对它们造成伤害。如今,大的水系的鱼也逃不脱噩运,原因是毒水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毒水令鱼类无处可逃,这些饮水为生的生灵,它们是那样地仰天长眠。
鱼类愤怒么?也许它们在毒水的扼制下,曾经跃起,挣扎,搅起愤怒的水花,直接跃出水面自杀性地呼吸空气。但显然无济于事,它们的家园被毒水涤荡,老幼无存。这个世界怎么了?鱼的语言无法传达给人类,我们至今无法破解鱼语,我想它们是在绝望中眼睁睁看着同类离别鱼世,直至最后一条鱼也停止呼吸。
太可怕了,这些死亡之水,在继续流淌,所过之处,生灵涂炭。我们要庆幸我们有两腿,而且还有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我们拥有逃避灾难的交通工具。
是的,到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成为毒水的时候,我们就离开地球,到月球上去。可月球上有水么?
也许会有吧,因为老祖宗说过,天无绝人之路。而老祖宗是没有说过天无绝鱼之路的。所以,我们要庆幸此生为人了,幸而不是鱼类。我们应该惧毒水,包括毒气,沙尘暴,干旱,洪水和泥石流。不幸的是鱼,鱼没有思想,不会创造,只有走向灭绝。鱼令人同情,这些没有进化的动物,不知道人类也是从大水中来,进化了,而且有了思想和创造力;鱼没有进取心,它们完了。鱼们如能吸取教训,趁着最后的日子,以最快的速度进化成两栖类、哺乳类,进化为人类,我们就能同桌共饮了。谈到毒水事件,我们也可以在一起摇摇头,并且感叹那些不思进取的动物:它们真不幸。
解析: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年沙尘暴袭京城更为人们敲响了世纪警钟。应该说,环境污染可写的角度是相当多的,一般的学生作文往往容易八面出击、蜻蜓点水,本文切口小,集中笔力审视并反思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在关注水污染的同时涉及毒气、沙尘暴等,视野相当开阔,“即小”可以“见大”。作者着墨在鱼,其意在人,个中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文笔幽默诙谐,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应该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环境保护之所以与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共同构成三大基本国策,现实状况与我们所接受的“资源丰富”的国情教育可谓大相径庭,目前更需要的恐怕是强化这方面的忧患意识。题目的指向是明确的,考生也是有话可说的,诚如题目所提示的那样,可以多角度展开,关键是注意“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之间用的“或”字,文章只能写其中一个方面,否则就偏离了题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