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大受,字占成,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畲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
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灌溉潴①泄,诸工毕举。七年秋,黄河决古沟、石林,高、宝、兴、泰、徐诸州县罹其患,大受驰视以闻。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栽四出,舳舻②数百里。
十年,有旨蠲③明年天下钱粮,大受疏请核准漕项科则,晓谕周知;汇核地丁耗羡,同漕项并完;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得旨嘉奖。常州俗好佛,家设静堂,自立名教。江宁、松江、太仓渐染其习。大受疏请饬有司防禁,移佛入庙;堂内人田屋产,量为处置。上谕曰:“此等事须实力,不可欲速。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大受清节推天下。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谥文肃。(《清史稿》卷三百七)
[注]①潴(zhū):蓄积。②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③蠲(jiān):免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视:治理
B.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粜:卖粮食
C.被水后尤多溃败——被:遭受
D.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饬:整理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大受“做官为民”的一组是(? )
①为候门,读书不辍
②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
③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
④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
⑤候水至分栽四出
⑥酌定业户减租分数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大受年幼时沉着机敏,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种。在等候为渔人开门时仍不忘读书学习。
B.陈大受在安徽巡抚任上,判决疑案,精明敏锐。当时庐、凤、颍各地多盗贼,他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
C.常州、镇江、太仓一带遭受水灾,陈大受考察灾情,体恤民力,打开官仓赈济百姓,并号召百姓修筑堤防,按时完工。
D.陈大受作官为民,饥荒时开仓赈济百姓,发生水患时,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号召百姓兴修水利。一生提出无数的建议,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之名来判处他们。
(2)(陈大受)因官职低微时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自己生活的就像做百姓时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①师尊则言信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②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教,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履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肫雅相钦重。朓肫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越,并手割半毡与革克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吏,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逢妊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惠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九,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善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目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囊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清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戚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吏、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贪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客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责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教百,革分判辩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遣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徒重物,以连轻艚。”革即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今何敬客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王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节选自《粱书·列传第三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勖:勉励。
B.闻革应至,并责持缘道迎候——责:携带。
C.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相:互相。
D.傍无姬侍,家徒壁立——徒:仅仅。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革性格刚强的一组是(? )
①称患脚不拜 ②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③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
④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 ⑤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⑥每至朝宴,恒有褒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与弟弟一起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附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橘,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萆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痰,乃谢病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1)(谢朓)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 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作卧具,然后才离开。
(2)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到朝宴的时候,经常对此加以贬斥,/ 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寻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陷于建德/陷:拘捕
D.勣雪涕致辞/雪:擦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者以勣意闻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高祖遂归其尸/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密后为王世充所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礼成,释服而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原本姓徐,在李密部下谋事。后随李密投唐。李密反叛被诛后,李勣念其旧情,为他厚办丧事,高祖因此被李勣的义气所感动,赐姓李氏,并把他的户籍登入李氏宗室。
B.李勣为人,不但重义轻利,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边境的安定上也战功赫然。在其戎马生涯中,能谋善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太宗也赞其“胜数千里长城”。
C.有史书评价《贞观政要》“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本文以时间为序,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去繁就简。语言风格平实而不失精炼,是典型的史传“尚简”笔法。
D.本文既记叙李勣对大唐的忠诚和贡献,也记叙他让李密自己来献出“十郡之地”和为李密举办葬礼这样怀念旧主的行为,正体现了作者“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的“直笔”写史书的理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A.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B.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C.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D.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A
4.C
5.(1)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
(2)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更合适的人选。
(3)不一会李勣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齐炀王宪①字毗贺突,太祖第五子也。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而神彩嶷然。少与高祖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宪独取驳马。太祖问之,对曰:“此马色类既殊,或多骏逸。若从军征伐,牧圉②易分。”太祖喜曰:“此儿智识不凡,当成重器。”
世宗即位,授大将军。武成初,除益州刺史。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诸子之中,欲有推择。遍问高祖已下,谁能此行。并未及对,而宪先请。太祖曰:“刺史当抚众治民,非尔所及。以年授者,当归尔兄。”宪曰:“才用有殊,不关大小。试而无效,甘受面欺。”太祖大悦,以宪年尚幼,未之遣也。世宗追遵先旨,故有此授。宪时年十六,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辞讼辐凑,听受不疲。蜀人怀之,共立碑颂德。
(建德)四年,高祖将欲东讨,独与内史王谊谋之,余人莫得知也。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宪即赞成其事。及大军将出,宪表上私财以助军费。诏不纳,而以宪表示公卿曰:“人臣当如此,朕贵其心耳,宁须物乎。”乃诏宪率众二万为前军,趣黎阳。高祖亲围河阴,未克。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以高祖疾,班师。
宪素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御,达于任使,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成为之用。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
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宪曰:“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笏于地。乃缢之。时年三十五。(选自《周书·齐炀王宪传》,有删改)
【注】①齐炀王宪,即宇文宪,字毗贺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②牧圉(yǔ):指养牛马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欲使宿将居之——宿:老的,久的
B.善于抚绥,留心政术——绥:退军
C.辞讼辐凑,听受不疲——凑:会和,聚集
D.乃诏宪率众二万为前军,趣黎阳——趣:奔赴,奔向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宇文宪智识不凡的一组是(? )
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
②此马色类既殊,或多骏逸
③蜀人怀之,共立碑颂德
④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
⑤(高祖将欲东讨)宪即赞成其事
⑥长于抚御,达于任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宪通达聪慧。太祖曾经赏赐众儿良马,宇文宪挑选了一匹并不健美的毛色杂驳的马。了解其想法后,太祖认为他智慧见识不凡,将来会成大器。
B.宇文宪敢于担当。平定蜀以后,太祖想让众儿中的一个做蜀的刺史,只有宇文宪主动请求就任。太祖非常高兴,考虑到宇文宪年纪尚小,并没有派他前往。
C.宇文宪忠于朝廷。建德四年,高祖想向东征讨,宇文宪上表愿献私财充军费。高祖未采纳,他把宇文宪所上之表给公卿看,表明自己看重宇文宪的忠心。
D.宇文宪勇略双全。高祖围河阴没能攻克,而宇文宪攻下武济,又进军围住洛口,收复那里东西二城。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没有一个不害怕他的勇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用有殊,不关大小。试而无效,甘受面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才能用处有所不同,与年龄大小没有关系。让我试一试,如果没有效果,甘愿接受当面欺君的罪责。
(2)一旦到了这样的地步,死和生都是命中注定的,难道还想再活下去吗?只是因为老母健在,担心留下这不能养老送终的遗憾罢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