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2:48: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①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②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2)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本题解析:
(1)①割:(是用刀硬)割断筋肉;折:(是用刀)砍断骨头。
②视为止,行为迟: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2)这个寓言故事阐明观点的句子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据此不难判断出“游刃有余”的原因。
【译文】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且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1) 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日:“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2) 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豳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3) 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日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节选自《晋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遇:遇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旬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与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子,事情泄漏,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遇:对待,待遇)
小题2:C(C项“为”都表被动;A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后一个“之”,起补充音节作用。)
小题3:B(“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错,应是“不改变其志向”。)
附文言译文
 刘超,字世瑜,琅琊国临沂人,是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的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他的子孙们因此在此安家。刘超的父亲刘和,担任过琅琊国的上军将军。刘超少年时就有志向,担任县里面的小官吏,慢慢升迁为琅琊国的记室掾。因为忠君"at廉谨慎被元帝提拔。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于是跟从皇帝渡过长江,被任命为安东府舍人,专门掌管文章方面的事务。相府建起的时候,又担任舍人的官职。当时天下混乱,讨伐叛军,刘超认为自己职责在于皇帝身边,并且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笔迹相近,于是从来不与别人书信来往。当时每逢休假,就关起门来不和宾客来往,因此慢慢得到皇帝信任。又因为在皇帝身边勤劳王事,被赐予原乡亭侯的爵位,享有七百户的食邑,转为参军。
中兴建时,担任中书舍人,被任命为骑都尉、奉朝请。当时台阁刚刚建立起来,平凡的业绩也没有建立,刘超的职责是掌管文书,又害怕机密的事泄漏,更加得到皇帝的亲近。再加上生活清廉艰苦,穿衣也不穿两重的丝织品,家里连一瓦罐的粮食都没有储备的。每逢皇帝赏赐,都坚决地推辞说:“我是一般的小官,突然受到赏赐,没有德行却享受赏赐,担心受到什么指贡。”皇帝嘉奖他,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外出担任句容县令,对于外人推心置腹,百姓非常感念他。往年征收赋税,掌管的人常常亲自四下外出诘责评定百姓的家财。到了刘超担任县令时,只是写一封信,每村分别送去,让他们各自上报自己的家产,统计完毕,送还县里。百姓都依据买情相报,征收的赋税,比往年还多。由到京城担任中书通事郎。成和初年,因为回家为母亲守孝离开职位,孝服一天到晚不离身子。从早到晚整天大声哭泣,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让过路的人感动。
等到苏峻谋反的时候,刘超代替赵胤担任左卫将军,当时京师非常混乱,朝里的士人都让自己的家人到东边外地躲避灾难。义兴刘超原先的属官想接走刘超的家眷,可是刘超不听,把妻子儿女都安排在宫内。等到王师遭到失败,王导让刘超担任右卫将军,亲自侍奉成帝。成帝当时年龄只有八岁,即使在幽禁困厄的时候,刘超仍然教授成帝《孝经》《论语》。温峤等来到,苏峻开始猜疑朝中的官员,刘超和皇帝关系密切,苏峻更加怀疑他。后来王导逃离,刘超和怀德县令匡术、建康县令管旆等秘密商议,打算带着皇帝逃出。没有到约定的日期,事情泄漏,苏峻派任让带领军队抓捕划超和钟雅。皇帝抱着他悲伤地哭着说:“你还我的侍中、右卫!”任让没有听从诏令令,于是杀害了他们。等到苏峻被评定,任让和陶有老交情,陶想不杀任让,于是乡皇帝请求(赦免任让)。皇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右卫的人,不能原谅。”因此杀了任让。等到刘超将要改葬的时候,皇帝悲痛地想念他,下诏迁到离京城近的高处安葬,让自己出入的时候都能看见他的坟墓。追赠为卫尉,谥号忠。刘超天性谦恭谨慎,历经三位皇帝,一直担任机密的官职,并且蒙受皇帝的恩遇,也并没有因为受到宠爱而骄横谄媚,所以士人都非常尊敬他。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焉,惑矣
皆出于此乎
④吾未见明也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永安病笃?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案:察看,考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7.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20081013


?
C.客观地指出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D.委婉含蓄地规劝后世君王,要吸取“连年动众”的历史教训。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参考答案:
5.C
6.B
7.D


本题解析:
5.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6.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7.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耳;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B.孟子所谓的“善道”有两条标准,一是理解掌握不难,二是施行运用的作用广大。
C.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注重自身的修养,从主动替别人耕田这样的小事做起,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
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与上面的选段表达了什么相同的道理?请简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C(“主动替别人耕田”错)
(2)两段都强调君子应从自己出发,然后推己及人的道理。孔子认为,从自己身边切近的事例中发现道理,推己及人,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这是成为仁者的途径。而孟子认为君子的操守应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