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小题2:C(①③⑥项不能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①表现种皓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
小题3:B(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参考译文: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皓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未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
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以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靧(hui):洗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颋……见白异之异:诧异
B.帝爱其才,数宴见。数:多次
C.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奏:进献
D.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辟:征召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叹他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和吴筠关系友好,吴筠被诏进京他也到了长安;后经吴筠引荐得玄宗赏识,进而供奉翰林。
C.李白生平爱酒,在任城时为“竹溪六逸”之一,居长安时常在街市饮酒,成为“酒中八仙人”之一。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磷幕下当僚佐,李磷失败,李白论罪当斩。由于当初李白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终于免于被斩。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
本题解析:
小题1:(意动用法,以……为异)
小题2:(并非吴筠引荐,而是贺知章)
小题3:略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李白)十岁时就通读诗文,到了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的州郡已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才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下会稽,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了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乐。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有一次)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忽然心里受到触动,想要听由李白所写的歌词演奏歌唱的节目,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给他洗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至于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磷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永王)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当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郭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才免受处罚。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使李白幸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返回寻阳,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经过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
李冰阳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逝世了,终年六十多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圣益圣(圣明的)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声非加疾也(洪亮)
D.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中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B.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C.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节选自《文史通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本题解析:
小题1:圣益圣:圣明的人
小题1:B转折关系 A代词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代指书;代词,代指士大夫D介词,对于;介词,向
小题1:只是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而没有原因。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注以关键词“犹”“耶”“者”。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
②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而听细说(“细说”,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⑥范增数目项王(“数目”,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⑦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⑧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③“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④“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⑤“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⑥“数目”:古义,屡次用眼睛示意;今义,数量。
⑦“不过”:古义,不超过;今义,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
⑧“再”:古义,两次,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