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2:54:2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孔?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予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4.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典籍和文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宁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时代仍需要的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互动。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辩证的思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我觉得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肯定还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
  毫无疑问,中国具有她的一个独特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明智地承认,这一文化其实并不具有一种为其他民族欣然领受和仿效的影响力。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包括在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将那些不仅具有优秀的民族特点、而且能将这些民族特点上升为具有普世性精神价值的文化遗产发掘、清理出来,让这样的文化加入到今天能够为世界大多数民众所认同、赞赏,并化为己有的价值体系之中,那么这些文化才能变成是“世界的”共同文化财富。
  在此我不禁想到我们长期以来的对外文化宣传。无论是我们走出去办文化展览,还是在家里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宾朋游客,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京剧、烤鸭、熊猫……而当我们看到外国友人对我们的大好河山,对我们种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啧啧赞叹的时候,我们便自得地以为人家对中国文化表示了认同。殊不知,这种第一眼的赞许其实与真正的文化认同还有相当的距离。真正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应该是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应该体现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一种能让人心悦诚服、欣然领受、乐于付诸实践的价值观。长城、故宫、兵马俑、丽江古城和苏州园林等这些文化遗产和景观,固然美轮美奂,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所有这些历史的文化遗产,却并不能自然地等同于你今天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影响力。遗憾的是,我们——特别是负责文化宣传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这一点还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就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是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不啻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3)连那些最发达的国家也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而我们显然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展馆的主体内容——满壁浮雕、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珠算和出土文物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通俗的亲切和美丽……加在一起,中国馆严重地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想象,欠缺亲切,欠缺互动。
  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1.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 )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D.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排队”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匆匆走过”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C.余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3.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因为?“民族的”文化价值要想成为“世界的”文化价值,不单纯看它是否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世界”所认可的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竹影
苏诗布
  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膛,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膛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膛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侍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着,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几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2段引述《诗经》的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竹影”的形成与变化,并具有点题作用。
2.(1)竹影的出现,使母亲的生活更丰富充实,更有节奏和规律。
  (2)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日俱增的。
3.说明“竹”自古以来就与“思亲念家”有关,使主旨表达更为深沉,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底蕴。
4.本文以“竹”为线索,在对“竹”进行描写的同时,将母亲的生活片段贯穿起来,歌颂了深沉的母爱。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睑,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层们很不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儿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铺造得出的那种温馨。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却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她喊出声来——黄钢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小题1:人们为什么会“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2分)
小题2:在又一次“缺乏温情”的寒喧之后,郑若奎猝然离世。这一情节安排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简析小说结尾部分的特点和艺术效果。(3分)
小题4:小说叙述了—个爱情悲剧故事。请结合作品谈谈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家热切期望郑、潘两人能发生一段故事,但想看到的奇迹始终没有发生,因此而遗憾;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出郑若奎孤独、冷清的生活状态,令人同情。【2分】
小题2:①郑的突然辞世,打破了宁静的甚至单调的和谐,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顿生波澜。②郑若奎突然辞世,为下文潘雪娥“匆忙又唐突”地离开,人们发现“永远的门”等故事情节提供依据。③这一情节安排,还为下文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旨作铺垫。【3分】
小题3:结尾特点:“欧?亨利式结尾”,短时间内情节一转再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1分】
艺术效果:①人们搬开花竹书架,看见门时,心情由悲转怒,最终却发现门仅是一幅画,出人意料,回味无穷。②“紫红色的精巧的门”的发现,丰富了郑若奎这一人物形象,最终完成人物刻画。③“紫红色的精巧的门”仅是一幅画,谜底揭开,悬念消解,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
小题4:①个人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郑若奎、潘雪娥二人有着共同的性格缺陷—怯懦、保守、封闭、压抑,在情感本能和理智的抗争中,他们选择了理智,导致摆在面前的幸福悄然逝去。
②社会方面:古镇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思想和传统观念的代表,正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两位主人公对爱情既渴望又畏惧。同时二人性格的形成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从题干要求的句子所在位置找出该题的答题区域,应是在此句之前的两段内容中,根据叙述,“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铺造得出的那种温馨。”“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结合次两句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2: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应注意结合分析本文的情节有哪几个,还要注意一些常用的表达作用的词语,比如:“推动情节”、“提供叙述依据”、“做下铺垫”等,然后结合文本来加以概括。
小题3:此题应属综合题目,第一问分析结尾特点,较为容易,短短的五小节,故事情节却发生了三个变化,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第二问分析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先是出人意料,回味无穷;再是丰富人物形象,完成人物刻画,最后是悬念消解,深化文章主旨。
小题4:此题难度较小,只要注意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叙述,就可以概括出人物性格;根据“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等几处叙述就可以分析出相关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
(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
小题1: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2分)
小题3: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
(2)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或“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
小题1:养父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被解救的希望,这种希望越来越强烈。
小题1:示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情。(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
[4分。“感激之情”2分,“一滴水”的内涵1分,“感动了周围的观众”1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 “一滴水”对唤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
[4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2分,对“一滴水”和“一滴泪”的关系解释合理2分,“一滴水”的唤醒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答题时要从整体考虑。众人哄笑,爱斯梅拉达为他送上水,人们拍手叫好,可见首尾相呼应,人性形成了对比,而且有所改变。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可以对比他前后的心理活动,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他看到养父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前后对比中可见他从悲观中看到了希望。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答题时可从人性与情节入手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