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22:54:2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 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儿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让人听后牙齿打战,一身冷汗,而“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 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 C.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 D.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
| E.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从庄稼地里传来的蝈蝈的叫声,是为了以动衬静,突出当时环境的阴森沉寂,也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鬼故事”和“奇遇”作铺垫。 小题2:文章第三段的是从哪些角度进行环境描写的,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就文中画线语句的内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莫言的小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大胆荒诞的虚构手法,把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融入作品,请尝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探究莫言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答对一项3分,对两项5分) 小题2:①渲染幽森恐怖的气氛。土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庄稼茂密、月光朦胧,偶尔传来夜游动物的叫声,让人感觉到凉森森的,营造了一个幽森、静寂、恐怖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恐怖心理。环境越幽森,人走在这样恐怖的土路上,越提心吊胆,心里越恐怖。③为后文写“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作铺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夜行,“我”才会想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④这段写夜景恐怖的环境描写与后文的“奇遇”形成对比。夜晚虽恐怖,但奇遇的鬼并不可怕,从而说明鬼并不可怕,真正害人的还是人。 小题3:①这段话属于人物语言描写(1分)。②这段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赵家三大爷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的性格特点(2分)。他心地善良,死不害人,他虽然死了,但他与生前一样,不吓唬人(1分);讲信用、死不赖账,他的钱不能用,就用玛瑙烟袋嘴抵债(1分)。③这段话从侧面表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突出了主题(1分) 小题4:围绕根植乡土取材,大胆想象创作形象,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等角度进行探究,结合作品和个人阅读经验进行探究即可。(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文中无信息;作者“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的目的是说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A项,说“‘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错误,是“鬼故事”与“奇遇”形成鲜明对比,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E项,无“影射”之意;也非为“‘奇遇’作铺垫”。 小题2:理解本题首先要找到关键词句,概括景物的主要特点。“行人稀少……杂草丛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闪烁着微弱的银光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从这些关键信息中可概括所写环境是荒芜、寂静的。结合题目“奇遇”以及后文见到已死去的赵三大爷的情节,就可得出答案的第三、四点。答案的第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 小题3:本题考查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起作用表现为:刻画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小题4:围绕根植乡土取材,大胆想象创作形象,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等角度进行探究,结合作品和个人阅读经验进行探究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途中 梁遇春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地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是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自己培养有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快乐,因此“行”是解闷销愁的最好法子。我们有时心境染了凄迷的色调,散步一下,也可以解去不少的忧愁。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了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也许这条路有一天也归于毁灭。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选自《与大师感悟人生》,有删改) 小题1:作者描写自己上班途中的见闻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如何由有关看风景过渡到有关人生的?(4分) 小题2:文章使用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上班路上的风景?描写了秋景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4分) (1)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 (2)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观点“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提醒人们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不要虚度年华。(2分) (2)作者开篇写自己坐在车上观察到的秋天的美景,然后引出“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的观点;接着通过对比写旅行的缺点,以引出“行”的重要性;最后写人生短暂,要学会鉴赏人生路途上的风景。这样就用象征的手法,由上班看风景过渡到了人生。(2分) 小题2:手法: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比、衬托也可)(2分)特点:秋雨蒙蒙,秋景朴实又充满生机,很有美感。(2分) 小题3:(1)美好的事物是我们在不断的观察中在某时某地得到的,而不是制定目标后刻意追求而能获得的。(2分)(2)把握现在,细心体会人生的美好,不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2分) 小题4:观点一、支持作者的观点。(1分)作者认为自然的美景在路上,了解自然要不断的观察,享受途中的美好。人生也一样,大家都最终会死去,所以没必要想死后的事情,要认真观察人生的沿途的风景,获得精神的愉悦。(5分)观点二、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自然的美丽在于景物本身的美丽,旅游就是到最美丽的地方,看得到大家认可的景物。人生也一样,有了理想就应该朝着理想奋勇前行。不管周围的环境是否美丽,一心一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概括出作者描写上班途中见闻的目的或者观点。从所描写的景物感受及下文对人生的感悟可知,作者此处描写途中所见目的是要提醒人们要多观察生活,欣赏风景,不要虚度时光。作者先写秋天美景,再引出自己的感悟或者观点,再通过对比,来引出“行”的重要性,最后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小题2:在思考时,要理解作者把秋景与春景和冬景进行对比描写,以春景和冬景来衬托秋景的美,答题时,可把这种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答出来,或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答出来。在分析秋景的特点时,要在对比中得出答案,如没有春天的娇艳,可想到秋的朴实,没有冬的枯草毁灭,可想到秋的生机,由“把大地美化了许多,”可想到秋的美感。还要把正面描写秋雨蒙蒙答出来。 小题3:此类题要通过反复品读语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如第一句要理解“偶然”“强求”,偶然是在不断的观察中偶然得到的,强求意思是不能刻意去追求。第二句,“今天有路今天走”意思是要珍惜人生,把握现在,“不要闭着眼睛,”意思是要学会观察生活,体会人生的美好;“朦胧一生”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小题4: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是否赞成。然后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如要支持作者的观点,可以从欣赏风景,珍惜时光等方面阐述;若不赞成作者观点,可以从景物的美丽本身和理想与追求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邻居说我弱智?刘志坚 ①我搬来新居后,因住地和电话的变动,为了联系方便,就重新印了名片。我这人不善交游,很少出门。只在写到深夜时,才下楼去吃夜宵。所以搬来这大院有些日子了,左右邻居,却一个也不熟悉。想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认为自己应主动搞好邻里关系。何不送上一张名片,有个什么事,也请关照一声。 ② 我记得刚搬进来那天,邻居好奇,问我在哪儿发财。我说我不发财,就在家里涂鸦。他们问我涂鸦是什么,赚钱么?我想,涂鸦是对自己写作的谦虚,他们不懂就算了。就实话实说:不赚钱。他们就问:不赚钱,还涂什么鸦?我无言可对。就有人低语:是个无业游民吧?随后,大家用警惕的眼神扫了我两眼,散去了。 ③ 这下好了,明片上写得清楚,姓名,房号,电话,职业是自由撰稿人。背面还写了市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虽然这些,无人重视,但我没别的头衔啊。 ④我选在傍晚下班时,挨家挨户地敲门,一家家地去送名片。 ⑤名片即传单,人们见多了就烦。有人接过名片,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没意思,我是你邻居了,来认个门,请多关照。对方冷冷地说:我当你是送财神菩萨的。有的面对我递上的名片,当成烫山芋,用手挡住:不用不用,还问我是不是搞传销的。还有些人不肯开门。我说,我是新来的邻居,就住你楼上。他们打开铁门,隔着栅栏答话。接过名片,扫了一眼,就一脸疑惑地说:你这姓名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转身,铁门就啪地在我身后关上了。还扔下一句:吃饱了饭撑的。 ⑥那天下午,我从邮局取款回来,在传达室门外擦鞋。只听到有个大嗓门在喊谢师傅:老谢,新来的那个游民,你注意了没有?谢师傅说:他不上班,只每晚出去一趟。大嗓门说,这就对了,这号人獐头鼠目,昼伏夜出,埋头走路,低声说话。称自己是自由人,八成是三只手。昨天借口送名片,估计是在踩点。谢师傅嘿嘿地笑了两声:不会吧,就算是这种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哪能哩。 ⑦我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这不是在说我吗?我送名片,我深夜出门,就是小偷?难怪有人看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我气得很想冲进传达室,揍他们一顿。但一想,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我凭什么要受这窝囊气,为了荣誉,必须消除影响。怎么消除呢?开个大会,我没那权力;写个声明,说自己不是三只手,谁又相信?想来想去,只有一家家上门,对他们说清楚,可怎么开口说呢?干脆,给每户送本书吧。一来说明自己是写文章的文化人,二来书中有自己照片,还有自传,也足以说明我的真实身份。 ⑧又是黄昏时候,我抱着自己出版的新书,挨家挨户地分送。没想到送书,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我首先敲开了对面赵家的铁门,老赵见我抱着一摞书,就说:没错,你真是搞推销的。我忙说:我不是推销,这是我自己出的书,本院的人都送。也送你一本,请多指教。他没接书,只吃惊地说:啊,你是送书?我们院里,住的不是股民,就是赌民,还有彩民和生意人。只讲赢钱,赢利,最怕输了。你给人家送输(书),是在诅咒别人,还是弱智?说罢,哐当一声,铁门关上了。 ⑨我立在楼道里,愕然木然,再也没有勇气敲别人的门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上却有多处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也体现了作 者构思的巧妙。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叙述故事,可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比较自由灵活 地反映生活。 C.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我”的情感态度,有被理解的渴望,有愤怒,有无奈,也有对庸俗世 风的批判。 D.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
|
小题2:文章第⑤段详写邻居们对“我”送名片的各种各样的态度,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所写的“邻居”是一个群体形象,试分析概括这一群体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并根据你的理解,写出“我”想对“邻居”们说的心里话。(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1:①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与心存戒备的心理,反映了人们拒绝沟通和交流的社会现象。②为下一段写邻居对“我”的误解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1:①文化素养不高,庸俗,注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②与人沟通、交流时,对人缺乏善意的理解。③喜欢猜忌,对人冷漠、刻薄,人与人之间充满戒心。
小题1:① “我”试图与别人交流沟通,却达不到目的;面对别人的误解,“我”却难以申辩;面对别人的侮辱,“我”却束手无策;“我”虽是“文化人”,却无法改变充满冷漠、隔膜,充满物欲与庸俗之气的环境。
②“我”想对“邻居”们说的心里话:各位高邻,我们在生活中固然要追求物质上的财富,但生活也不能缺少对文化与精神的追求。人们之间充满隔膜,人活着多累、多寂寞啊,我多么希望我们之间能多一些理解、友好与善意啊。
本题解析:
小题1:B“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是第三人称写作的好处;D文中没有肖像描写,第⑥段中“这号人獐头鼠目”是“大嗓门”对“我”的丑化,并非对“我”的肖像描写
小题1:详写邻居们对“我”送名片的各种各样的态度,是为了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1:“邻居”这一个群体形象,群体形象是社会环境的反应。
小题1:第一问4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2分,能从冷漠与善意或物质与文化方面谈,合情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
(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小题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欣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小题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俯拾即是,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是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提供的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对丑恶的人事和物态进行幽默的嘲弄、欣赏。)
小题2:A(B项说法于文无据。“谲谏”不是源于汉朝,先秦已有,C项“没有任何危险”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谲谏’的故事连篇累牍”,以及优孟、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云云,于文无据)
小题3:D(A项,动乱的时期产生了幽默,不能推出“中央集权条件下不容易产生幽默”。B项的推论拔高了优俳的政治意义。C项,史书上写过“优”,推不出‘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结论,前提不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草婴:为读者打开一扇窗
陈启伟
文汇报:您翻译托尔斯泰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到俄罗斯文学界高度评价,“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您为何如此着迷地要把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翻译出来?
草婴: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在中国获得成功,主要是作品本身写得好。我当时选择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主要是在阅读和翻译文学作品时,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他的作品思想性比较接近我的内心活动。还有一点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他不卖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地真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
文汇报:除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也占了您译作的重要部分。
草婴:肖洛霍夫是继承托尔斯泰最成功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写实中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汇报:在肖洛霍夫被定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后,您被定为这个鼻祖在中国的“吹鼓手”、“代理人”。但是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后,您为什么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追求?
草婴:我曾多次讲过我凭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工作。我的回答就是凭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良知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心”是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要是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可以做。“脑”是头脑,不论什么事,什么问题,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判断,也就是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眼”是经常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民的生活,不能只听媒体的介绍,也就是要随时分清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脊梁骨”是人活在世上总要挺直脊梁,不能见到权贵,受到压迫,就弯腰曲背,遇到大风就随风摇摆。“胆”是勇气,人如果没有胆量,往往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
文汇报:现在,翻译领域受经济利益驱使产生了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丑恶的现象。有的出版单位三个月竟能翻译出100部“世界名著”您怎么看待?
草婴:文艺作品的粗制烂造是要不得的。一个好的、有良知的文学翻译家是要把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文汇报:您父亲希望您中学毕业后去学医科或者农科,用工业或者农业来救国。您后来是怎么走向翻译道路的?
草婴: 1937年抗战爆发。我看到中国处在很危急的关头,另外看到国民党非常腐败,整个中国好像看不到希望。我虽是一名少年,也开始产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当年苏联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苏联。因此我很关心苏联究竟怎么产生的,这个社会究竟怎么样,要了解这个社会,就要直接看俄文的书报,但苦于不识俄文。1938年3月,我无意中看到报上有一则“招生广告”,便跟一位中年俄国太太学起了俄文。其实,她不是教师,只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因生活所迫,想教俄文增加收入。所以,我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后来就认识了姜椿芳,他是地下党的领导人。
文汇报:您说过姜椿芳对你的影响很大。
草婴:他对我的影响、帮助都很大。当时他通过地下党的关系,知道我这个中学生学俄文很用功,他问我俄文学得怎么样?我说很困难。他说,我们过两三个礼拜见面一次,你有什么问题,我能帮的就帮你解决。我一面继续跟俄国人学俄文,一面得到姜椿芳的细心帮助,得益不少。
1941年8月,地下党与苏联塔斯社合作出版《时代》周刊,姜椿芳叫我翻译塔斯社的电讯稿。1942年,时代社又出版《苏联文艺》月刊,我开始翻译文学作品,翻译了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这也是我最早的一篇译作,从此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到现在应该有65年了。
除了我父亲,姜椿芳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今年北京要出版一本纪念姜椿芳传,我写了一篇序言《蜡烛成灰泪难干》。姜椿芳是我一生的楷模。
(选自《激情中国》,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可见草婴对俄罗斯文学推介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说他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
B.草婴那么着迷于托尔斯泰小说的翻译,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小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人的博爱精神,比较接近草婴的内心活动。
C.姜椿芳是对草婴影响最大的人,因为姜椿芳是草婴的楷模,不仅帮助草婴学习了俄语,还给草婴实践俄语的环境,最终使草婴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
D.草婴人为文学翻译家实际上像桥梁一样,要能将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让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
E.通过本篇访谈,我们仔细地了解了草婴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努力克服生活磨难,坚持自己翻译工作的过程。
小题2:请概括本篇访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访谈中提到草婴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访谈中草婴谈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草婴也被社会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请结合本文的具体事实,探究草婴为什么被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3分)? D(2分)? B(1分)
小题2:① 着迷翻译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② 面对困难,坚持自己工作的原因;③ 如何看待翻译领域的丑恶现象;④ 走向翻译道路的过程(答出2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6分)
小题3: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喜欢翻译 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1分),引出下文草婴被定为肖洛霍夫在中国的“鼓吹手”而遭受磨难及因有良知没有放弃工作的过程;(1分)②内容上,强调了他对文学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因为肖洛霍夫在文学创作中是继承托尔斯泰的,所以草婴对其进一步研究,这就更能丰富草婴喜欢选择托尔斯泰作品的原因,从而表现出他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2分)
小题4:①草婴是有良心的翻译家,文学翻译到路上一直坚持追求人道主义精神,着迷具有人文关怀的如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②草婴反对粗制滥造等翻译领域的丑恶现象坚持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的态度,不做卑鄙无耻的事;③面对祖国的危急关头,国民党的腐败,年少的草婴早就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运用“脑”和“眼”,观察和分析,并坚持学习俄语了解苏联;④他在被定为肖洛霍夫这个“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在中国的“鼓吹手”、“代理人”后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直挺直脊梁,取得了非常伟大的翻译成就;⑤对给自己极大影响、帮助的姜椿芳,始终怀着极大的感恩之情,在北京要出版的一本纪念姜椿芳的传记后,草婴写了一篇序言《蜡烛成灰泪难干》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五点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B项概括不全面,草婴选择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原因“还有一点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他不卖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地真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C项错在“姜椿芳是对草婴影响最大的人”,原文说“除了我父亲,姜椿芳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E项错在“详细地了解”,本文只是概括地介绍了他坚持良知克服磨难。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文汇报记者的几个提问入手,看各问了几个方面。从而总结答案。
小题3:本题属于作用类试题,我们基本都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结构上要分析它所处的位置,如开始、中间、结尾等。内容上要分析对人物心理,性格,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要看它对主题的表达作用等。
小题4:此试题注意考察学生总结归纳综合评价能力,首先分点做出综合评判,然后结合文本说出理由。主要从刻画人物的行为,做事的意图所在来分析。但是要结合文本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