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①已,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③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④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 ⑤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报,答复)
小题2:B(①说明罗复仁具有远见④是罗复仁劝说陈理之词)
小题3:D(“因为他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而被免职”错)
附文言译文
罗复仁,是江西吉水人。年少时酷爱学习,(后来被)陈友谅召用,任命为编修。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认识到陈友谅最终不会有成就,就悄悄离开了陈友谅。罗复仁在九江拜谒太祖,太祖留下罗复仁,并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罗复仁跟随太祖在鄱阳作战,(曾奉命)携带蜡书前往江西那些还未被(太祖)攻破的郡,晓谕这些郡投降,被授予中书谘议的官职。罗复仁跟随太祖围攻武昌,太祖想要招降(武昌守将)陈理,因为罗复仁曾经是陈友谅的部下,就派遣罗复仁进入城中告知陈理,并且对罗复仁说:“陈理如果能够归降,(我保证他)不会失去富贵。”罗复仁跪下叩头说:“如果(陈理投降)你能保全他家属的性命,使我在今后不会被人认为是食言者,我就是为招降而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太祖回答说:“你放心前往,我不会害得你成为食言者的。”罗复仁来到武昌城下,(因被拒绝入城)悲哀得大哭了一整天,陈理(最后)用绳子将他拉上城墙进城。罗复仁见到陈理,大哭,(接着)陈述太祖希望陈理归降的愿望,并且说:“强大的明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你不投降,城破之时,明军就要屠城,城中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而要被杀戮)?”陈理听从了罗复仁的劝谕,于是就带领所辖官吏出城投降。
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又奉命出使扩廓处。(太祖)以前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往往被扩廓羁押留置,复仁(出使扩廓)言论慷慨,(前后被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只有他能够(平安)返回。洪武元年,罗复仁被提拔担任编修,又跟张福一起前往安南,晓谕安南归还其所侵占的占城国的土地。安南遵奉朝廷的命令,(另外)安南赠送罗复仁丰厚的金、贝、土产等,罗复仁全都推辞不受。太祖听说之后,认为他品行端方,很敬重他。洪武三年,(朝廷)设置弘文馆,任命罗复仁为学士,和刘基处在同样的地位上。罗复仁(常)在皇帝面前坦率地陈述自己对朝政得与失的看法,有时(着急了还会)带出南方家乡口语。太祖欣赏罗复仁为人本色正直,呼他为“老实罗”,而不称他的名字。(一次)太祖悄悄地去到罗复仁的住处,那地方背靠外城墙,在小巷深处,(太祖到的时候)罗复仁正在用白灰刷墙,(见到太祖)他急忙吩咐妻子抱出一个小凳子给皇帝坐。皇帝说:“贤士怎么适宜住在这种地方呢?”于是赐给罗复仁一幢位于城中的住宅。天寿节时,罗复仁创作了一阕《水龙吟》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重重赏赐了罗复仁。不久以后,罗复仁请求辞官归居(得到允准)。在朝廷上正式拜辞皇帝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大布衣,衣襟上有题诗褒奖赞美他。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召罗复仁到京城。罗复仁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皇帝回答可以。皇帝留罗复仁在京城住了三个月,赏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等等给他,(然后)安排他回家。(罗复仁)最后以高寿而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少之时,血气未定
B.天下归仁焉/就有道而正焉
C.请问其目/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D.敝之而无憾/不义而富且贵
3.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C
5.(1)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了、坏了,我也不感到遗憾。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
(3)我颜回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你的说法实践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谢:辞让
B.入阙省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亲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1)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2)典校郎吕壹诬告说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彻底调查审问。
(3)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文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柩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报复。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2.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现“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
A.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B.①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C.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参考答案:1.B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