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3:01:0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买到汪曾祺的这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的小说集、散文集家中均有收藏,这次再度购买,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动时,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之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的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这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于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的,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虽然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陶渊明和苏轼。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东坡居士在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轼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等,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他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对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苏轼对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写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似乎皆属俗事,而文章题目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雅”、“俗”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雅”、“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极端。②汪曾祺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汪曾祺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意对即可)
(3)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对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将汗曾祺与陶渊明、苏轼对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渊明、苏轼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轼的余韵。(意对即可)
(4)文中写了汪曾祺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样的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汪曾祺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
  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摘自201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倾听历史的诉说
?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本报马六甲2009年11月11日电?记者吴绮敏)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点明马六甲在马来西亚悠久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强调了胡主席此次访问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中马友谊历史的诉说。
2.文章描写了民众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这些场面描写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意思对即可)
3.这样安排材料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了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了现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1)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
? (2)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 (3)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可以看出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和巨大的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物也“好学”
两份不同的动物觅食研究显示,虎鲸和黑猩猩都会把自家的“传统”传授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一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产养殖场对虎鲸进行了一项研究。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同在养殖场的伙伴们。这条4岁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它呆在水下静静地等待,当有海鸥飞下来想吃鱼时就一口把海鸥咬住。纽约布法罗卡尼修斯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迈克尔·努南说:“它们其实是设了一个陷阱,用这种方法有时一天能捕获3—4只海鸥。”
尽管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行为。而且这条聪明的雄虎鲸开始这样做之后,努南观察到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快,它们的妈妈们也享用到这种有羽毛的美味,还有一条6个月大的小鲸和一条壮年雄鲸也先后学会了。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英才以免觅食时被躲在海床边的带刺鱼类弄伤。不过虎鲸的研究证据更确凿,因为人们观察到了它们从开始学到学成的整个过程。
有些研究者说,很多所谓的文化传播现象也可以解释成某些个体自己领悟到某种技能。而不是仿效同伴。但是乔治敦大学海豚用海绵护鼻的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生态学研究家珍妮特·曼说:“很难再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安德鲁·怀特尼说:“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怀特尼和他的同事也带来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报告:当黑猩猩从同伴身上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它们会一直沿用那种方法,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的。怀特尼先找来两只黑猩猩,它们要用一根小棍子移动一个障碍物之后才能吃到东西。其中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另外一只被教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拨开障碍物。各自的伙伴可以观察到自己群体的“专家”的工作。这些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猩猩会的方法。即使一些用提举法的猩猩学会拨开法之后,大多数仍然选择自己群体最初的提举法。
(摘自《参考消息》)
小题1:以下选项最能说明“动物也‘好学’”的一项是?
A.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B.雄虎鲸的伙伴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学会了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C.野生海豚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弄伤。
D.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然后吃到了东西。

小题2:以下对画线句“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其他鲸鱼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种捕食方法。
B.雄虎鲸的同伴们,包括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它们的妈妈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捕食方法。
C.雄虎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
D.虎鲸诱捕海鸥的新方法非常罕见,那只雄虎鲸也不是自己领悟到的,而是向人类学习的。
小题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黑猩猩会的方法,而不知变通,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
B.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已经有3年了,但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捕食海鸥的行为。
D.有关虎鲸和黑猩猩的觅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B(A是说这条雄虎鲸很有独创精神。 C 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最”。? D 是研究人员教会这只黑猩猩的,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小题:B(A“领悟”错,要注意题干中的“观察学习”? C研究人员并未指导这条雄虎鲸,? D “向人类学习的”错。)
小题:D(A由原因推不出“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B 逻辑推理错误,“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有误。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错,原文为“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并不仅仅是观察这条雄虎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仰望苍天
在这片开阔地带,一切都是如此地平和与舒展,澄明和悠然。这时正好是仲秋,适时的气候给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带来清爽的惬意。一些在都市里被遗忘的姿势,此时又在这山野中拣回来了。真的,我好久没有利用仰望这个姿势观赏苍天了。
在城市里,我大都用平视或俯视的姿势,外出时是为了躲避往来的车辆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而在书斋里,则是为了翻读古书。这些往往把我小时候喜欢仰望的姿势冲淡了。那时仰望天空,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退而仰望自家的果林,笔直的木瓜树上黄澄澄的木瓜,垂于枝头红艳艳的荔枝,仰望时心田流满了口水。只是后来,这个姿势随着我的长大和城市的拥挤,不用似乎也无大碍。
现在,我坐在一堆奇形怪状的木头疙瘩上,仰望天幕,有一大群的鸟正从远方飞来。它们相互应和着掠过,转眼间就消失了。我的心因此快活起来,它们在这个夕阳时分为我所仰望纯属一种偶然,却又因这一偶然使我随缘任意地想。我首先想到晋人,想到以鸟入诗的陶渊明,他喜爱以仰望的姿势来充实清贫且闲逸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二字,就是仰望的灵魂,真是闲雅得很。陶氏笔下多鸟的意象,鸥、鹤、燕、雁不胜枚举,这都不是大气象之鸟,却舒展了诗人紧蹙的眉头:人理应像仰望中的飞鸟才是。晋人似乎对仰望有独特的嗜好,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佳句,而当时的一些诗中,也多有“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的描绘。仰望与俯察可以说是常用的姿势,总是仰望更为提神,也更有超然玄远的意趣。
人靠仰望,靠自已的眼神,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傍晚时分,天边推出了火烧云。如果你注意了,每一天的火烧云都是一幅绝版的佳作,他们御风而行,时缓时疾,不断地变换着身影。我欣赏的是火烧云那种天然柔和的行迹,在聚散中悄然无痕,在避就时极具宽松,人说“渊默如海”,云海就是如此。我眼前现出唐人怀素,这位酒肉和尚总是来到旷野上,昂首看云,“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绝妙。”比他更早的晋人卫铄,这位奇女子就认为笔画中的“横画”要写得“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这些赤诚的自然之子,通过仰望,使人性通于天性,笔趣融于天趣,终于笔底风云卷舒无碍。这不禁使我深深感佩古人的善解天意,想想吧,这么一种行走的风景总是不间断地从我的头顶掠过,可是我们忽略了上天终日无言的启示,这种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显现,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呀!
夜幕拉开的时候没有月亮就可以仰望到满天的星斗。墨色的穹庐密集的群星,会使人想起热闹和拥挤,这并不大合我的心思。幸好我在这里的几天中,正好是新月升空的时候,淡淡的,如同宣纸上淡墨一撇。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上,一弯寒月未免过于孤单了,很自然使人想到清寒和简淡。我庆幸自己来得是时候。唐人也多有望月移情之癖,不少唐诗就沭浴在粼粼的月光里。只是唐人多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面对苍茫天庭唏嘘不已。把玩这些月光晚会留下的佳作多了,会觉得感怀世事套路相近,无非是天上圆而地上不圆罢了。在我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那种缺失性的体验,会使人深刻一些,形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独特的审美指向,洞见人生来路的坎坷悲欢,慢慢摒弃一些虚妄和轻浮。再说了,仰观寒月必定对我笔下的韵致有些助益,我总是想,大凡把文章写得热闹了富贵了,不免世俗气升浮。文辞美仑美奂,乘起婉媚流波,圆满得皆大欢喜,心头终归还是贮存不住。寒月一般的笔墨大多有一缕淡淡的忧郁之美,低调潜行,藏露从容,避纤禾农 而就清淡。仰观朦胧如梦的寒月,你再看看周遭舒卷飘忽的寒云,幽深寂寞的寒山,森然静立的寒林,再烦燥不宁的心旌也会如同浴过一片清莹。真的,这样的月夜足以洗心。
仰望苍天,仰望那掠过的、飘过的、漫过的种种景致,靠我们有限的眼力和无限的眼神,远距离地与这一浩渺之美交通。人在仰望中测出了自己能量的疆界,内心必然充满起伏的潮汐:造物主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每一种姿势的设计都是有所苦心,有所用途,绝非多余。不仅有显见的实用性,还有深邃的精神性。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这也必然失落相应的那一部分体验。我们理应为此而深深地惋惜。
小题1: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还是寒月寻味久远?(4分)
小题2:文章的第二段如果删去,似乎也并不影响行文的连贯,结合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说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仰望苍天这一姿势体会到哪些“深邃的精神性”。(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陶渊明笔下的鸟多不是大气象的鸟,是因为这些鸟的意象象征了隐逸生活的悠然。
B.相对于俯察而言,晋人更喜欢仰望的姿势,因为后者更有超然玄远的意味。
C.相对于“我”对云的感悟而言,晋人卫铄和唐人怀素对于云的感悟主要侧重于“形”的变幻莫测所带来的对于“笔趣”的触发。
D.满天的星斗显得过于热闹和拥挤,不能给人想象的空间,无法拓宽仰望的视野。因此作者说仰望星斗“不大合我的心思”。
E.在作者看来,唐人写月的作品总是以写三五月圆为乐事,缺乏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因而看得多了令人乏味。


参考答案:
小题:寒月带来的缺失性的体验能令人对生活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摒弃虚妄和轻浮;寒月可以使下笔时的韵致忧郁低调,从容清淡。每点2分。
小题:一方面,通过长大后不再仰望与儿时时时充满好奇与渴望的仰望形成对比,呼应上文;一方面,儿时的仰望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表现,为下文对仰望苍天的精神性意义做铺垫,与文末的“只是有些姿势在我们人生旅程中不知不觉地遗忘了丢失了”,形成呼应。每点2分。
小题:(1)仰望苍天让我们与浩渺无限的宇宙连为一体。
(2)仰望苍天让我们懂得在人生聚散避就时的宽松自如,不事张扬。
(3)仰望苍天让我们洗去我们内心的浮躁,洞见生活的真谤。每点2分。
小题:A.C 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B 是“我”更喜欢仰望。 D是因为星斗满天让人联想到热闹与拥挤。E令人乏味表达不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