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 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 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 |
参考答案:
小题1:C(A,见第一段第一句,“规范与引导”的是“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B,见第二段第一句, 应是“在观照中发现的问题”而不是“在观照中出现的问题”。D、觅第三段,“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文艺创作”出现了很多问题。而非直接导致“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小题2:D(此项表述文中无据,正确表述是“文艺批 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小题3:B(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斯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不是文艺乱象的直接原因。具体内容见第二段。C,原文表述为“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D,此种表述文中无据。“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属于第一方面的内容,“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属于第二方面的内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田磊
每当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时候,道德英雄就应运而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锋的“复活”以及郭明义的走红。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
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烂,但是1949年当国家归于安定,开始搞建设时,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层出不穷地涌现,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等各行各业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学习。?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在总结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思考过道德的作用,统治阶级掌握文化霸权,透过教育、舆论、法律不断强化它,当政权与道德合而为一,就可以安稳地统治,这是资本主义成功之处。所以,他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的设想倒是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通过树立一个个崭新的道德模范,强化了社会认同,凝聚了社会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们,大部分都退场了,只有雷锋是个例外。不过,雷锋也不再是那个充满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的同时,也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到了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雷锋,只是效果或许再不会如从前,主流媒体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声言犹在耳,如黄仁宇所说:“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多年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相反,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问题只是在于,在文化传播形态和人民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一个社会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这个命题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着漫长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对于国家权力过度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是共识,国家掌握着巨大的教育和传播资源,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会滥用对真理的解释权,为道德理想提供标准的、排他的同时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传播技术日益大众化、民主化的今天,这样的模板显然不会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当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样的社会道德是值得追求的?应该如何确立和建设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想?国家权力应提供人民讨论这些道德议题的空间,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人民去思考这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应该担心的是万一人民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时,该怎么办?现有的宣扬和动员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博览》2012年第7期)
小题1:关于“雷锋及雷锋精神”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2012年雷锋“复活”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
B.改革开放以来,雷锋作为意识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仍未退场,他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
C.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因而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
D.雷锋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首先想到的又是雷锋。
小题2:对于“道德与制度”的关系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就没有国家制度的良好运行。
B.国家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为道德理想提供的是标准的、排他的、日益僵化的模板。
C.在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中,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而被削弱了。
D.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家权力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并不乐观,需要慎重思考。
小题3:下列选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他的设想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
B.胡适等“五四一代”认为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不是道德。本文作者完全赞同前人的观点。
C.国家权力只要提供人民讨论道德议题的空间,不要害怕人民去思考道德问题,也不需要提供标准答案。
D.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对于这种提议,作者是不太赞成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理错关系。将文中的并列关系转为了因果关系
小题2:遗漏“过度”,绝对化。
小题3:作者并不完全赞同,原文有“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成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对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字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漫道”意思是“莫道”,“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表现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2.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势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李词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
3.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李词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山村
申 弓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缭绕。虽然远离都会,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那儿的人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了。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在那座低矮小瓦房里。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
卫生室也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
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开具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
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
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执,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些丝的紊乱。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转到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朝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的吗?
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要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子上。告诉你,大中?华,3元5角一根。
啊?那可不敢要你的哟。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医生稍作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说够了吗?
要不了这么多,我找你。
不用找了。说着便扶起男人往外走。外人走了,瓦片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车那人又来了。照样是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是给了一张大钱。只是在走时,问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号码。
往后的日子,好几天没见那人那车来了。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医生停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了去。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还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了。大概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的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从这个时候起,医生十天半月也没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文章有删节)
1.小说中“瓦片”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缭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试举两例加以阐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只是村人每每途经,那眼睛总是斜视的。”你对村人斜视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故事情节的起伏通过瓦片呈现出来,瓦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②瓦片由用到停,反映了医生对村人立场的变化,突出了人物形象。
③瓦片代表了山村的次序规则,它的消失标志着淳朴民风的消失,深化了主题。
2.(1)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协调,描写了小山村清新宁静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交代了故事背景。
(2)用了“挤”“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凸显了来人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
3.①村人排队就医和城里来人不排队就看病形成对比,表现了外来者对山村原有秩序的破坏。
②医生开始为人解痛时的不图不取与后来追逐物质利益形成对比,表现了医生的改变。
③瓦房与小洋楼形成对比,表现了山村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贫富的分化。
④山村的乡风与后来村人衔恨(斜视小洋楼)形成对比,表现了淳朴乡风的消失。
4.①村人应该“斜视”。小山村虽然缺少物质文明,但人们生活得祥和安宁。小洋楼的出现表明淳朴民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医生的变化应该遭到村民的鄙视。
②村人不应“斜视”。小山村虽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得宁静祥和,但它闭塞,不可能作为一个世外桃源永远与外界隔绝。随着与外界联系的加强,只要不是损人利己,人们追求物质的富有是正常的。(从其他方面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紧扣文本,谈出自己观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这时脑神经结构上有很大的突变,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进食、战斗、逃跑……是整个行为的总开关。要是头脑处于清醒状态,网状结构便是活动的。如果它受到损伤,机体就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网状结构可能被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基于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认为上脑干区是意识的所在区。但是,这些部位都是属于脑的古老部分,如果这些部位是意识的栖息处,就得承认脊椎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动物。因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人脑的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所有近期记忆内容。因此,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
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是人具有语言功能,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对于“裂脑人”(其两半球的联系因手术或事故而断裂)的研究表明,患者的行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只不过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而右半球则用“无声”的行动表达。这样,患者常常具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左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右手则把她推开。现在医学上通常的看法认为:正常人通过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的信息随时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而裂脑人则在一个完整的颅骨下分裂成两个有独立意识的人。
7.对“网状结构”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状结构控制了大脑的行为,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B.如果网状结构不能活动,大脑就处于不清醒的状态。
C.如果网状结构受到损伤,大脑就处于无意识状态。
D.网状结构被医学界公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
8.根据原文的信息,对“裂脑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裂脑人”是因手术或事故弄断了人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B.“裂脑人”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是通过胼胝体进行交换的。
C.“裂脑人”大脑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右半球则用行动表达。
D.“裂脑人”有可能右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左手则把她推开。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才具备初等意识。但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的上脑干区在动物的脑的进化过程中是非常古老的部分,如果它是意识的栖息处,就说明低等动物也是具有意识的。
C.有人认为,人脑的意识主要集中在海马部分或左半球,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
D.意识牵涉到大脑许多不同部位的协调动作,至今为止很难找到功能单一的意识栖息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其根据是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时,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高等动物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其根据来源于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
C.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其根据是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了所有记忆内容。
D.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其根据是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这是其他动物没有的。
参考答案:7.D
8.B
9.A
10.C
本题解析:7.“医学界公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错,原文为“网状结构可能被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
8.“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是通过胼胝体进行交换的”不是“裂脑人”,而是“正常人”。
9.“高等动物才具备初等意识”错,原文为“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
10.“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了所有记忆内容”错,原文为“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所有近期记忆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