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是民众对公权力信任感的缺失而引起的。 B.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是因为一些官员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 C.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根本条件,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公民参与网络。 D.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实现公民社会的完善。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因果关系倒置。
小题2:B项张冠李戴,信任感下降是因为官员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化,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C项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到“是根本条件”。D项曲解原意,原文说的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积极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充分发育公民社会”。
小题3:表述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共20分)
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跨出旅馆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是一个瞎眼乞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是幸运。几年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
“等一等,先生,耽搁你一点时间。”
帕森斯先生说:“已经迟了,我有约会。你想让我给你点东西吗?”
“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儿有些小玩意儿。”
他摸索着,把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略略感到有些烦恼和尴尬。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抽烟。”他说。
“等一等。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拒绝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帕森斯先生叹了口气,伸手在内衣口袋里摸出两张五角票来,放进乞丐手中:“当然,我会帮你的。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 他犹豫了一下,不想显得粗鄙好奇,即使是同一个瞎眼小贩在一起。“你是不是完全失明了?”
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一员。” ?
“韦斯特伯里,”帕森斯先生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噢,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当时它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你想知道我是怎样瞎的吗?”乞丐喊道,“喂,听听吧!”他的话语里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当时,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活的希望。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当我冲到门口,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面有人拉住我的腿,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谁知道!我试图从心里宽恕他,先生。但他比我强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了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他或许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太不幸了,伙计,不幸极了,那么,我想——”
“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春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不完全是。”帕森斯先生说。
瞎眼的小贩发疯似地颤抖起来,“不完全是?你这是什么意思,你——”
“故事是真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哇哇叫着,“哎呀,先生——”
“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马克沃德特。” 瞎子好长时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只是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认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滔滔不绝地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啊!”
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
“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个瞎子。”
小题1:联系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
(2)春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小题2:结合上下文情节,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2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是从哪几方面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的。(6分)
小题4:小说结尾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依据,说说结尾为什么“在情理之中”。(4分)
小题5:小说以“我是瞎子”为题,你认为有何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渲染和暖的气氛,并以暖春之景烘托帕森斯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
(2)以景写情。“温润”烘托出马克沃德特沉浸在自己让人充满同情的回忆里;“刺骨”烘托出听者帕森斯内心对谎言的厌恶、对说谎者的寒心。
小题1:是你把我拉回去并从我身上爬过去的,是你比我强壮得多!
小题1:(1)外貌对比:将马克沃德特的又脏又丑与帕森斯的俊雅脱俗作对比。
(2)德行对比:将马克沃德特的伪善自私与帕森斯的真诚善良作对比。
(3)人生态度对比:将马克沃德特的自暴自弃与帕森斯的自尊自强作对比。
小题1:前文的伏笔,使结尾在情理之中。例如:(1) “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都暗示着他是一个盲人,“对所有盲人的怜悯”则是他自身的失明而产生的强烈情感。
(2)“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这里也暗示了他是一个盲人,因为看不到电梯的楼层显示,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
小题1:(1)标题集中体现人物特点:马克沃德特始终强调自己是瞎子,并想以谎言来博得别人的同情;而帕森斯先生也是瞎子,但他努力奋斗终获成功,使自己的生命有了尊严!
(2)标题暗含小说的主题:鞭挞人性丑恶虚伪者,赞扬身处逆境却自尊自强的人性光辉、道德美善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 烘托帕森斯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春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烘托出听者帕森斯内心对谎言的厌恶、对说谎者的寒心。
小题1:此考查句意的衔接,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帕森斯先生想表现自己不如瞎子强壮。
小题1:此题考查对比手法,有三个对比:外貌对比、德行对比、人生态度对比。
小题1:“在情理之中”有暗示:“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都暗示着他是一个盲人,“对所有盲人的怜悯”则是他自身的失明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这里也暗示了他是一个盲人,因为看不到电梯的楼层显示,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为了鞭挞人性丑恶虚伪者,赞扬身处逆境却自尊自强的人性光辉、道德美善者。两类瞎子都是为了讽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小题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小题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小题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5)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6)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小题2:(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
小题3:(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3)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一百多次。(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用于付出。考查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建议。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时,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部分中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可从考查和探寻的缘由、考查和探寻的时间和次数、考查和探寻的艰难与危险、考查和探寻的结论等方面概括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罗哲文对梁先生带给罗哲文的保护古建筑的观点“中而新”的进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另外就是材料,”等。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可着眼于全部文本,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结合着具体的内容来概括罗哲文先生的形象特征。可从罗哲文的身份、爱好、工作态度、付出与贡献、工作成就、对新人和技术传承的建议等方面逐步概括,还可以从文本中的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中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穷尽—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 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博 的思想却穿越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参考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莆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已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2.引出下义,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3.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和批评。
4.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