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西?湖
巴?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小题1:.文章为什么说“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通观全文,试概括“五十二年来”西湖和西湖著名的坟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中任选一段,作简明具体的鉴赏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请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A.下列各位都属于“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迎春、岫烟。
B.“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史家。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3、单选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电子设备、电力系统到通讯自动化控制,无处不利用到磁效应和磁性材料。而随着磁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更扩展到生物科学、农林科学乃至新兴的环境科学等领域中。
众所周知,煤在工农业生产所用燃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煤矿中大都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成分,在燃烧时将产生对生物有害、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硫气体,倘若有一种方法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分分离出来,就可免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毒害。现在,利用磁分离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将磨碎的煤粉经过高梯度磁分离器,由于硫化物和煤(碳)的磁化率不同,在高梯度磁场中所受的磁力也就不相同,从而起到分离的效果。通过试验证明,一次处理可以去除煤中40%——60%的硫化物,则多次处理就可以达到去除的目的。
并且,这种磁分离脱硫方法在效率和经济成本上经过试验都证明是实际可用的,因此在未来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保方面另外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如何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解决方法之一是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污泥中加入一种酶,以加快反应速度;酶在生化反应中起到相当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身不会减少。但从生物制品、污泥中回收酶却是一个难题。磁分离技术在此又可派上用场;利用酶和污泥的磁化率的差异,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可将之分离。另外,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以对一些微生物起到促进生长和繁殖的作用,从而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另外还有一种磁分离方法,就是在水中加入强磁性磁粉(例如Fe3O4细粉,称为磁性种子),利用磁粉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通过磁分离器将它们吸住后清除。为了提高吸附效率,还可以加入氢氧化铝(AI(OH)3)等絮凝剂。利用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分离出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如水银(Hg)、铅(Pb)、铬(Cr)等)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生物危害最大又极难去除的重金属,用生物法无法处理,而且对微生物还有毒害作用;用化学法又极难去除干净(极微量的重金属对生物就具有较大的危害,如大家熟知的甲基汞(HgCH2)、铅及砒霜(As2O3)等均是剧毒)。而磁分离方法却利用物理作用将之去除。倘若解决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项技术日后可望发展成为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1.下列有关“磁分离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磁分离技术是磁技术中的一种,发展前景广阔。
B.磁分离技术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分分离出来,也能缩短污水处理时间,从而保护环境。
C.“磁分离技术”与“磁分离方法”是一样的,都能把有害物质分离出来。
D.磁分离技术是利用两种物质的磁化率的不同,用高梯度分离器将其分离的技术。
2.对磁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
B.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加快污水反应速度。
C.在污泥中添加一种酶,使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D.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将磁化率不同的酶和污泥分开,从而回收污泥中的酶。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磁分离技术把煤中的硫化成分分离出来,一次处理就可去除一半以上。
B.本文着重介绍了磁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C.强磁性磁粉可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水银、铅、铬及氢氧化铝等。
D.化学法无法去除工业废水中对生物危害最大的重金属。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磁分离方法是介于生物法和化学法之间的一种方法。
B.磁分离脱硫方法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将煤块磨碎成煤粉,总体而言,这种方法经济实用。
C.工业污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等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高效清除。
D.目前磁分离技术还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发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穿越巴山
陈益鹏
当我驾驶着我的宝来,从安康出发,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南行进;当道路在我的面前遇山开洞,遇沟架桥;当风在窗外霍霍有声,巴山以不同的姿态向我迎面扑来,又迅疾地向后退去,我确信,我仍然走在巴山的皱折里,即便手机显示,我已进入四川地界。
这些山,高大、清峻、奇崛、硬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房屋们,像筑在树上的鸟窠,择枝而栖,让这一片浩莽无际的沟壑山岭顿时有了亮色。蜿蜒的小路,像一根根绳索,串起房屋与庄稼、河谷与山岗、山里与山外。这些,我所熟悉的事物和景象,在巴山北坡,它们以故乡的名义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它们还将以屹立不倒的姿态长久地存活在我无法看到的更遥远的未来。
巴山北坡,有一个叫岚皋的小地方,清朝宣统年间,我的祖先从两湖一带迁移至此,迄今已传六代人,历时百余年。
乡下的老家,承载过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它早年的样子:三月的晨风里,姐妹们肩挎竹篮,头顶阳光,从东山追到西山,将鲜嫩的茶叶一枝一瓣从茶树上掐下来,丢进筐里;兄弟们在飘着雨丝的黄昏,将一捆捆从山林里打下的柴禾,抬着扛着,搬回家中。还有田坎边紫色的桑葚,门楣处筑巢的燕子,玉米地里甜得透心的苞杆……大年三十夜,家家门头的灯笼最红最亮,古色古香的造型,别致优雅,人见人爱。孩子们一群一伙,放鞭炮,打纸牌,呼进涌出,其乐融融。那年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家大院节日里呈现出的吉祥和温暖,那些温暖,曾伴随我的童年,一点一点长大。
当然,也有过悲痛。悲痛始于一个黑色的夜晚。是我的祖母不在人世了。她身着盛装被人们抬到后山埋掉。二十年后,我亲手将父亲掩埋在更远的另一座山梁上。在岚皋,方圆五十里地,还有我的舅舅、伯伯、姑姑、姨姨们,他们也都长眠于此,再也无法走出岚皋的地界,巴山的地界了!
除了大山,家乡岚皋还有三条穿境而过的大河,一条名叫岚河,轻舟慢摇、岚雾缭绕的一条河,发源于平利化龙山,流经平利八仙、岚皋花里、县城、佐龙,自杜坝注入汉江瀛湖;另一条源于岚皋与重庆城口交界的巴山之巅,名叫四季河,春夏秋冬,四季长流,在水围城岚河漂流码头汇入岚河;还有一条河位于岚皋西部,同样源于大巴山,河流没有统一名称,随流经地域各喊各叫,从上游至下游分别叫横溪河、小沟河、石门河、民主河、大道河,经大道镇流入汉江。三条河,均归入汉江,归入大海。大海,是所有河流最后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家乡的河流,在我的心中,是一条长长的青藤,缠绕着乡情,解也解不开;家乡的河流,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连接着我的前世和今生。
父亲在世时,曾站在家门口,指着远方的一座大山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吗?那得靠你自己去走,走过去,翻过去了,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可那些山,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绵长而悠远,令人望而生畏,岂可轻易翻越?但我终究是翻过来了,一步一步从山里走向山外,从县城走到了省城。只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些,原本,我是为了走给他看的。如今回头再看那些曾被我走过的巴山,仍觉有许多迷茫。我不能说对它不够了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大巴山,如同被壳叶包裹着的玉米棒,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深不可测;又如一颗即便砸开、里面也是布满沟壑的野核桃,需用针尖,才能挑出深藏其中喷香的美味。
每年春节,都还是要回去的,纵使那条通往小学的道路已被河流改变了方向,无从辨识;纵使亲人坟头的蒿草,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纵使再也找不见当年盛装青茶的竹筐、燃烧殆尽的柴禾,以及老家门楣朦胧模糊的大红灯笼……龙潭里裸浴的身影还在,小沟里摸鱼的笑声还在,岚河里摇船摆渡的喜悦还在。可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过紫阳,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结尾说,“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第四段作者描写童年的记忆,为何只选择了“三月”和“大年三十夜”这两个时间?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5、阅读题 沉船
——为邓世昌而作
高洪泼
三十九岁的年龄,你已为国捐躯了①。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咸腥的海水呛入你的肺,你吐出最后一个含氧的气泡,努力争大双眼,想最后看一看你的致远舰,你的龙旗,你的被火炮熏黑了脸膛的部属们,以及那只挥之不去的爱犬。可是你已经望不见这一切,你摇摇头,想赶走罩在眼前的无边的黑暗,可惜你连这点力气都没有了,残存在大脑中的最后一点意识正渐渐消散殆尽。?
海水再次涌入你的鼻腔,黄海的咸且腥的水。海水吞没了你,你已不再有任何知觉。一尾小鱼从你的鼻尖游过,他的尾鳍掠过你的睫毛,你努力想再看一眼这生活了三十九个春秋的世界,可是,一切都已杳然远去。?
一座海是一座坟。
惟有这样的广阔墓地,才可以安放你的灵魂。一个舰长不屈的灵魂,一个十九世纪中国武士英武豪壮的灵魂,一个为了军旅的荣誉、为了祖国和朝廷的光荣而舍命相搏的灵魂。
以你的游水技能,再加上你身旁游动的伙伴和爱犬,你完全能够借助自己和别人的力量活下来,可是你断然拒绝了这种选择。人在舰在,既然生死与共的致远号已沉入水中,那莫名的悲愤想必让你痛不欲生。你恨狡猾的敌手吉野最后施放的那枚鱼雷,也恨自己躲闪不及,壮志未酬。弹尽后的最后一击,大无奈和大无畏的一击,被敌手的鱼雷无情的阻隔了,否则,舰与舰相撞的刹那,定然是惊天动地的另一种景象。
邓大人就这样走了②。
致远舰就这样沉没了。
人类与海洋游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沉船是割断这种联系的最残酷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海战中的非自然沉船。写到这里,偶翻《清稗类钞》(注)第六册,内有《邓壮节阵亡黄海》,可以作为这篇短文的古典式收尾:
“光绪甲午八月十七日,广东邓壮节公世昌乘致远舰与日人战于黄海,致远中鱼雷而炸沉。邓死焉。先是,致远之开机进行也,舰中秩序略乱,邓大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坠落,亦可告无罪。’于是众意渐定。观此则知邓早以必死自期矣。邓在军中激扬风义,甄拔士卒,有古烈士风,凄怆激楚,使人雪涕。”
甲午海战,邓大人的部属是有幸存者的,冰心老人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邓世昌是完全有可能游上岸的。但他断然选择了死亡③,“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何等的凛然豪壮!谁说千古艰难惟一死,邓世昌沉海的选择,在我看来自然而然,较之《泰坦尼克号》男主角的情意缠绵来,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邓世昌的爱犬最后也随他而去,据说这只通灵性的狗一直想救它的主人,衔着他的衣袖不肯松口,邓世昌断然推开了它。当他们的目光对视的时候,这只小狗想必也读出了主人必死的决心,于是,它便以身殉主了。这只小狗不见诸正史,电影《甲午海战》中也缺少了这一笔,可我相信这是历史的真实。
致远号巡洋舰的沉没,是北洋水师耻辱的败绩,是大清帝国无奈的衰落,但对邓世昌个人而言,则是另一种意义的永生。
三十九岁的邓世昌,邓壮节,以辽阔黄海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一任浪花飞溅,激情澎湃,直到一个又一个世纪……
注:《清稗类钞》,清代掌故遗闻汇编,编者态度较严肃,可补正史之不足。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述“那莫名的悲愤”指的是什么?(3分)
??
小题2:《邓壮节阵亡黄海》这段引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5分)?
??
小题3:文中划线的三句话都写了邓世昌的死,请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1)“你已为国捐躯了”,此句使用第二人称,有何作用??
?
(2)“邓大人就这样走了”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用原文词语作答,限用4个字)?有何作用??
?
(3)“他断然选择了死亡”句中“断然”一词有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