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23:04:58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 ?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肚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吼隧。“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图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采,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图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1.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说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于尔根什么样的心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罗圈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于尔根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为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的钟声 (荷兰)希瑟·迪桑 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从教堂传来的乐钟声让她想起了那首《圣诞的钟声》。约翰娜仿佛又听见了有人在她耳边唱:“我听见了圣诞的钟声……世界和平,人人友善。” 约翰娜把头压在冰冷的窗玻璃上。真是太滑稽了:世界和平?自从四年前德国人入侵荷兰后,这里就再没有过和平。不管什么时候,这四年来鹿特丹的每一条街的街角都有德国士兵把守。她现在就看见了一个,那个士兵正把一颗糖放进嘴里。 今晚——平安夜,爸爸将要离开家,前往火车站,坐火车到劳工营去工作。鹿特丹所有的成年男丁都得去。 “圣诞快乐,约翰娜!”当约翰娜把鞋放到爸爸的手上时,爸爸笑着对他说。 “圣诞快乐?”约翰娜哭道,“你怎么说这个?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 爸爸俯下身来,给鞋带打了三个结。当他必须出远门时,他就这么做。到火车站要走30分钟。“约翰娜,”他说道,“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我们仍须争取好的结果。”他打开那个证明他是一个医生的证件。“有了这个,我的待遇就不会太糟糕。你明白吗?这将会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爸爸放下证件,把约翰娜揽入怀里。“从今以后,你就是妈妈的好助手,对吗?”约翰娜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点头。爸爸穿上外套,戴好帽子,提起行李包,笑着向家人挥挥手,然后走出了家门。 约翰娜觉得胸口堵得慌。这是最难受的事情——因为20点后全鹿特丹就开始宵禁,他们不能到火车站去送他。值勤的士兵已经接到命令,射杀任何20点后出现在街上的人。 约翰娜再次靠在厨房的墙上,呆呆地看着餐桌旁那个属于爸爸的位置。突然,她模糊的视线瞥见了某个东西。哦,不!“证件!”她失声喊道。她捡起地面上的证件,惊叫道:“爸爸落下了他的医生证明!” 全家人顿时慌作一团。妈妈从约翰娜的手上接过证件,紧紧咬着嘴唇。德里克拿过证件,说:“我送去给爸爸。”约翰娜一把从哥哥手上抢过证件。“我跑得比你快!”妈妈和哥哥还没反应过来,她就跑出家门,冲到了街上。 这时,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半。如果我不停地跑,我一定可以回来。约翰娜想。虽然她觉得自己的肺要爆炸了,但她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终于,她踉跄着来到了火车站的月台。几百个男人挤在月台上。她心急如焚地在人群中搜寻爸爸的身影。她觉得似乎过了几个小时。终于,他发现了一双鞋——鞋带打着三个结的鞋。 那双鞋准备登车了,约翰娜向那双鞋挤过去。就在那双鞋登上火车时,约翰娜用尽全身力气喊道:“爸爸!”同时她把那本证件高高举了起来。 约翰娜感到爸爸的手伸了过来,向她靠近。终于,他碰到了她的手,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 约翰娜不敢再做逗留,转身拨开人群,跑出了火车站。跑在黑漆漆的街道上,她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她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风在她耳边呼呼作响。 “当……”20点的钟声敲响了。 离家还有几条街。约翰娜一咬牙,又加快了速度。不能让他们抓到我,不能让他们抓到我! 突然,一个德国人的声音从黑暗中传出来:“你在干什么?”约翰娜觉得自己的心几乎破膛而出。她喘着粗气转过身。是那个吃糖的士兵。 “你在干什么?”他又问了一遍。约翰娜的泪水流了下来。“爸爸需要他的医生证明。我跑去火车站送给他……我刚从火车站回来。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跑了。抱歉!” 德国士兵看着约翰娜抽噎。“你住在哪儿?” “就在学校旁边。” “哈,正好在我的暗堡旁。”他说道,“我和你一起回家吧。” 约翰娜张大了嘴巴。她看着德国士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走得很慢,似乎是有意让约翰娜喘口气。几分钟后,约翰娜回到了家。德国士兵一直陪着她到家门口。 “不要再违反宵禁的规定。”士兵说道。约翰娜点点头。 士兵用德语说道:“晚上好!还有……圣诞快乐!” 在远处,乐钟奏响了音乐:“世界和平,人人友善。”“圣诞快乐!”约翰娜笑着回应。士兵朝她挥挥手,转身离去。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略有删节) 小题1:请说说“19点”、“19点半”、“20点”这几个表时间的数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当爸爸祝福约翰娜圣诞快乐时,约翰娜为什么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5分) 小题3:约翰娜没被德国士兵射杀,还被德国士兵护送回家,并得到了德国士兵美好的圣诞祝福,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对此作一些探究。(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约翰娜的爸爸在临走时“给鞋带打了三个结”是属于细节描写,约翰娜正是发现了鞋子上的三个结才在人海中找到了爸爸。 B.约翰娜跑到火车站后,却发现火车站月台上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场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约翰娜此时寻找她父亲的艰难。 C.爸爸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和约翰娜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这是因为爸爸受到了德国士兵的监视,不敢说话。 D.由于约翰娜跟那个喜欢吃糖的德国士兵很熟,虽然她回来时超过了宵禁时间,但那个德国士兵却没有射杀她,还护送她回家。
| E.约翰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机灵聪明,爱好和平,但小小年纪就饱受战争的痛苦,既是战争的见证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石榴 日本?川端康成 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②“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③“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④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⑤“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⑥“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⑦“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⑨“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⑩“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音刚落,只见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⑾“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眼色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颗石颗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⑿“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急地变得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⒀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目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⒁“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流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剩下的东西。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的吧。 ⒂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 A ,可面对母亲,又感到 B 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 C 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再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似乎 D 了。 (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开篇前三段写母女俩忘记了家门前的石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小题3:小说中关于纪美子与启吉话别的叙述较简略,而关于纪美子父母的叙述较详细,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4分) 小题4:请从下面四个词语(短语)中选择恰当的依次填入第⒂段四个横线处。(4分) ①满意?②喜悦?③太可怕?④难为情 A. B. C. D.
|
小题5:优秀的小说往往是多解的,请简要概括本小说的主题(至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4分)
4、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和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采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话,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9年12月19日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暂时未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但这并不能阻挡碳交易和相关金融市场在国际角逐中快速成长。碳交易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强制性减排约束。1997年《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了这一条件。
为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贸易机制。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由此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可充抵本国减排义务。这样既可以降低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的成本,又能通过资金和技术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基于项目的双赢合作机制。三是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履行机制。
由此衍生出两种国际碳交易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前者的原理是“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排放总量,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或拍卖给参与者,参与者再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买卖。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和交易”,即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如清洁发展机制或联合机制,建立合作项目,购买经过核准的减排单位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但是,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为1263.5亿美元,比2007年上升100.6%。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值将达到1500亿美元。
与传统商品类似,碳交易价格也由供需变化决定。2009年,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企业生产规模缩小,排放量降低使排放配额需求减少,市场失去支撑。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一度跌至
10欧元以下。
在决定供需的因素中,国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供给调整价格。但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定价必然受制于外部多边政治协议确定的减排目标,以及碳排放、碳交易领域的制度建设以及国际谈判能力。国家发展战略在碳交易领域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下一阶段全球具体减排目标作出限制性决定,围绕碳排放的国际斗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国际社会成员之所以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仍自愿减排,正是希望通过约束性减排促使企业自主创新,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而把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命脉。
1.下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强制性减排约束直接导致碳交易和相关金融市场在国际角逐中快速成长。
B.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是由管理者制定排放总量,并分配或拍卖给参与者,参与者再来进行排放配额买卖。
C.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家企业。
D.碳交易价格也由供需变化决定,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供给决定碳交易的价格。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几个机制衍生出了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
B.确立清洁发展机制是为了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C.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比2007年上升一倍多,但目前全球还没有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
D.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在10欧元以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碳排放权已经超越气候变化领域,进入金融领域。
B.围绕碳排放的国际斗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碳交易定价必定受制于政治谈判及本领域的制度建设。
C.国家发展战略对本国碳排放、碳交易制度建设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D.一些国际社会成员自愿减排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约束性减排使企业自主创新,从而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