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23:09:2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7分)
一蓑烟雨任平生
1924年7月9日,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几个月后,父母便将他带回凤凰,这个风景灵秀的湘西小镇曾被其表叔沈从文无数次用文字倾心描绘过,而它也成了黄永玉一生的印迹。
1937年夏天,无力抚养儿子的黄玉书,将黄永玉托付给即将赴厦门集美学校工作的堂弟黄毓熙。这一次的告别,不仅成了与父亲的永诀——这对父子很快因为战火失去了联系。1943年,黄玉书因病去世——也成了黄永玉漫长一生漂泊的起点。13岁的黄永玉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被迫早早地成长起来,面对另一个社会。
少年黄永玉性格顽劣,绝不是一个好学生。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规模很大,有6层楼的图书馆,这里是少年黄永玉的乐土。而他酷爱阅读的习惯,也在此养成。
因为一次在集美学校学生与当地孩子的冲突中担当了“主力”,挨了处分,刚满15岁的黄永玉决定离开学校,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从福建山区小城德化瓷器小作坊的小工,到泉州战地服务团的美工,黄永玉学会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我进入社会后,周围人一直对我很好,大概觉得这个孩子能吃苦,做人过得去。到哪里给人画个像、剪个影,人家都喜欢我。”他说。
黄永玉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过了抗战8年。在生活富足而安逸的今天,“流浪”这个词或多或少被赋予了些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可是对少年黄永玉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流浪生活好痛苦的,不能多想它。”88岁的黄永玉似乎不忍去回首几十年前那个独立闯荡世界的自己。不过,对那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并不觉得苦,他惟一的哲学就是“生存”。以至于有一年他看到学校有一对夫妻吵架,还惊诧不已:“都有饭吃,还打什么架?”
不过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顽强的生命力,也为日后那个令人叹服的黄永玉打磨了雏形:他在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任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辑。无师自通的木刻,风格鲜明而独特,不仅成了他赖以谋生的法宝,还赢得了行家里手的赞誉。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段艰难世事并没有成为投射于他日后成长道路上的阴影,相反,诸多前辈对他这个闯荡大上海的年轻人的关爱和提携,却成了永驻心灵的一道温暖阳光。刚流浪到上海的黄永玉名不见经传,每个月的房租是50元,而他发表一幅木刻才能得2—5元的稿费。一天,得知比自己大20岁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和自己住在同一条街上,他激动万分,便带着十几幅木刻去拜见臧克家。臧克家认真地翻看了他的画,说自己非常喜欢,想替他送去发表,还按照当地报刊的最高报酬标准付给他稿费。后来,那十几幅木刻画绝大多数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提起过。
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那时是上海邮局的高级职员、部门领导,黄永玉每次到邮局,唐弢无论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帮他处理稿费。唐弢还多次带着黄永玉在上海四处奔走,找到一些有钱人,然后让黄永玉替他们画像,好多挣一点钱。
那时候,身边的这些人,美好得令他今天想起来还感喟不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干净纯洁,我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现在这些对我好的人都不在了,我要拿同样的感情对待别人。再说经历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社会把我养大的。小时候人家对我这么好,我长大了怎么能够对别人不好?”(节选自李菁《黄永玉·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黄永玉性格顽劣,好打闹,不学习,不是一个好学生。
B.88岁的黄永玉似乎不忍回顾几十年前那个流浪少年的经历,是因为他觉得那段日子太痛苦了。
C.黄永玉在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任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辑,这些都是因为他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他才把“画画”作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D.黄永玉送到臧克家那里的十几幅木刻画绝大多数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提起过,是因为臧克家怕伤了黄永玉的自尊心。

E.本文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黄永玉早年的人生经历,既表现了黄永玉生命的顽强,又突出了艰难困苦中人们对他无私的援助带给他的美好记忆。
小题2:在黄永玉成长的道路上,有哪些人帮助过他?对他有什么影响?(3分)
小题3:黄永玉的成长得益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4:传主黄永玉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从他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E 3分,选B 2分,选D 1分
小题2:臧克家、唐弢,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人;经济上帮助了他,让他度过难关;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学会了善待他人。(3分,1点1分)
小题3:无父母庇护,被迫成长起来;集美学校图书馆的阅读生活,终生受益;社会上的摸爬滚打,使其更加顽强;做过很多工作,人生经历丰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执着于兴趣。(3分,1点1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
小题4:
第一问:黄永玉顽强、执着、能吃苦、乐观向上、懂得感恩和回报,
第二问:结合传主的某个或某些特点、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解答主要应从原文中寻找答案。把选项中的描述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A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说其不是好学生,但并没有说他不学习,相反在这段中还提到了他酷爱阅读。C项区域在第五、六段中,文中干过多中工作的表述并非是他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是为了生存。
小题2:答题区域在文章的最后三段。尤其是最后一段,作者直接表达了别人的帮助对自己的影响。
小题3:综合全文来看,解答本题应抓住黄永玉人生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一是被迫成长和在集美读书的学生时代,二是投身社会的闯荡时代,三是别人帮组,执着兴趣的创作时代。这些都可从文中找到一些关键语句。
小题4:本题第一问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主要是从人物形象中去把握。可以结合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语句思考,本文中人物的经历应是关键点。第二问结合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同时也应结合传主的一些性格特点。可从自身不具备这些特点应怎么做,这个社会中传主那些性格的缺失来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征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的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存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概括。
答:? ?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文意,简要阐释“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的含义。
答:?
(2)说明“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的哲理内涵。
答:?
3.文中分别引用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话语,他们各自阐发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答:?
4.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对此你有何看法或体悟。
答:?


参考答案:1.(1)心境是安静的,生命是精神化的;?
  (2)安静是丰富的:有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2.(1)由于时代巨变,我的内心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2)运动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内在的深邃,是表面上平静的必要条件。
3.托尔斯泰:人应使自己的生命从追求物质朝追求精神的方向发展。
  莎士比亚名言:表面上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生命仍然是贫乏和空虚的,只有拥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价值,生命才丰富和实在。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灵魂?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文章标题是“看灵魂”,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文字写“看风景”? (4分)
答:?
小题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与命运抗争的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答:⑴相同点:?
⑵不同点 ?
小题3: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中心观点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逐条列出理由.(7分)
?
小题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的强烈仇恨。


参考答案:
小题1:从结构上看,它引起下文对“看灵魂”这一主体内容的述说;(2分)从内容上看,作者为了突出“看灵魂”这一中心,先提及看风景并加以否定,引起比较,起到抑此扬彼的效果。(2分)
小题1:相同点:他们都是英雄,有由爱和意志构成的伟大灵魂,(2分)都在进行无休止的抗争。(1分)不同点:抗争的方式有所不同。(1分)前两者用鲜血和生命进行顽强的抗争,(1分)后两者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尊严和情感。(1分)
小题1:中心观点: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1分)
原因:.(1)风景使人逃避人世和自我,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2)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3)只有灵魂的爱与意志能成就英雄的伟大,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6分,每点2分)
小题1:A.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来看,作者要想用看风景来衬托看灵魂。这句为过渡句,所以看风景只是个引子而已。
小题1:从这句话来看: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相同点要明确他们都是英雄,但有的在战场上,有的在纸片上或旋律之中。
小题1:题目为看灵魂,所以点出看灵魂的句子为中心句,即第四自然段。原因可参考最后一段,作者明确了自己喜欢看灵魂。
小题1:A项中“感慨”并非文人独特的感情,因为所有的人最后都会“面对自己”:D项中“强烈的仇恨”不对,应为“藐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寄托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 (摘自 “唐诗论坛”有删改)
1、下列对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旷远,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B、孟浩然是盛唐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大诗人李白和他人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 C、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心愿实际上是很强烈的,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写照。
D、孟浩然热爱家乡的清山秀水,又怀着积极的抱负,归隐和入仕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2、下列对孟浩然与时人的比较,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盛唐的其他诗人都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而喜爱自然山水的孟浩然更愿意做一个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
B、时人热衷于科举,想通过应试获取功名进入上层社会,而一般都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则想通过隐居实现鸿鹄之志。
C、盛唐时期,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而受佛禅思想濡染的孟浩然不太在意追求功名。
D、与盛唐时期的士人所走的途径不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即想通过诗歌创作得到当权者的引荐。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抒写不甘寂寞而渴望入仕的典范之作,论及孟浩然的政治抱负,论者常以此为依据。
B、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中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 抒发无人举荐,岁月流逝而功业未成的苦闷情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C、“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崇高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李白对孟浩然的雄心壮志和失意之情毫不了解。
D、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才华出众,且心地纯正,可以断定,如果他真能步入仕途,也一定能够取得出色的政绩。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