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一旦大量复制,即使再好,泛滥了,就不美了。 B.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美的要素是稀缺,这是人们在审美上的一个通则。 C.美人不能复制,同美的物品相比,因可以保持其稀缺,从而稳定人们对美人之体貌的审美。 D.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将美的物品大量复制,这时物品就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小题2:B项作者认为“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此项中“美的要素是稀缺”,不合乎作者观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有三个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小题3:D项不符合。作者认为“美人”与“美物”的稀缺性是不同的,一个不可复制,一个可复制;“本质”在文中只是指“显示个性、吸引眼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走向原野
佟鸿力
⑴背影,散射着季节的热情和馨香。夏天的背影,站在秋野的这一端,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
⑵树叶轻轻地伏在黯褐的地上。叶片上还残存着小块的绿色,像人生四十岁所残留的一点点青春,像《动物狂欢曲》里一段人类的忧郁。偶尔的鸟鸣是一种撕裂树叶的声音。那厚积在树下的叶子五彩缤纷,给人一种天气晴和的感觉。真想躺上去,躺上去之后没有梦,把脸埋在树叶里,气息清新而有质感,像谁的小手,真像!
⑶走向原野,但说不出为什么,心里有点儿忧郁。那落叶暗示给你的那整个季节,暗示给你的那转身远去的夏天的背影,暗示给你的某种情绪让你怎么也无法抗拒。
⑷小河像炊烟明丽的影子不知何处去。河滩上泛滥过洪流的地方,只依稀留下点痕迹。
⑸想到长长胡子的孔夫子曾站在何处河岸上感慨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沧桑感不禁让人深思。
⑹流速迟滞的水流跟一长块黄色的琥珀似的,水底的各种树叶一律翘起叶柄,它们随着水波的荡漾而惬意地摆动。如果此刻地球上冰川纪重新来临,那一滴滴一片片会同化石一样记录这个年年岁岁周而复始的季节吗?
⑺河面上一片羽毛借风漂泊。这片乘风漂泊的羽毛呵?于是想起某位诗人的一首诗来,那深沉的情韵令人难忘:“当一片羽毛落下/那时,我们都希望/假如幸福也是一只白鸟/它曾悄悄落下。”
⑻千百年过去了,千百个秋天?而走在这样的原野上,谁也不会像在春天一样期盼奇遇,不会再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激动或伤心。因为毕竟是秋天,是秋天啰?
⑼也许那原野只是一种象征?一位作家写道:“我愿我的门前,有棵美丽的枫树,我愿它的红叶飘满门前的小路……”他徒然地想把秋野拉近,拉近在人攘车喧的阶石前。说实话,真同情他。
⑽而我们却不必。
⑾我们可以吹吹口哨,呼唤自由的风,迎合高高掠过的雁鸣,日落或者日出时,远山远树都是朦胧而美丽的剪影。走向原野,不过别领你易感的朋友,她会用禁不住的叹气打扰你的思绪,她会以惊喜破坏你此时此刻的景中宜人的忧郁。春天带着她在山谷采花;夏天带着她在河岸漫步;冬天也可以带着她,在洁净的雪地上踩下温热而亲密的脚印。只有秋天,当你走向秋野,走向那种情绪时,你别,即使是初恋。——那是你和大自然,这永恒的启示者独自交谈。
⑿就这么走向原野,我们都无恨无悔。就这么带着记忆,带着幻想走向原野,走向这片天地。走过去就是飘雪的冬天,走过那片飘尽叶子的树林,就又是春天,又是春天……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夏天的背影,既引出下文对秋的原野的描写,又以夏天的热情和馨香衬托秋的凄美。
B.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更富有诗意。
C.作者借具有季节特征的落叶、不停的流水和漂浮不定的羽毛等物体来表达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
D.文章善于运用引用这一手法,作者借孔子和某位诗人的话,流露出对时间和生活的理性思考。
E.“我愿我的门前……”一段表现出某一位作家想在喧嚣的尘世留住秋的美景,作者对其进行了否定。
2.请简要概括“秋的原野”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也许那原野只是一种象征?”请简要概括“那原野”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就这么走向原野,我们都无恨无悔”,你认同这一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缺乏激情与活力,带着沧桑,令人忧郁;②朦胧而美丽,令人惊喜。(意思对即可)
3.①象征流淌的岁月;②象征消逝中的美好事物。(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认同。因为每一个阶段的原野就是生命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经历;只有乐观坦然地面对和经历生命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兴衰起伏,只有正视过去,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享受生命和生活的过程,才能体会生命和生活的美好,人生才能无恨无悔。(如回答不认同,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17分)
落花枝头?谢大光
(一)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二)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三)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四)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五)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六)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七)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中第六段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4分)
小题2:第一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小题3: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5分)
小题4:文章的三、四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
小题1: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或答:对比反衬,为下文写落花作铺垫)
小题1:①它为花蕊挡风遮雨;②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③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或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继续阐明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答出修辞并答出艺术效果。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20分)
面对蚂蚁
叶延滨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大雨将至。这是最早知道的道理,气象学也罢,生物学也罢,简洁明了,而且生动直观,蹲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心里却在想:“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搬到哪儿去?谁在下命令呢?它们怎么集合得这么快呢?”充满了问号的世界也充满了新奇。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许就是从看蚂蚁搬家开始,因为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而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
②那是面对一片宽阔的草原,眼前的一切,简洁为两种色调,一块是蓝色,一块是绿色,蓝与绿的相交点就是永远召唤你又让你永远无法接近的地平线。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聪明的先人也只能选择这样空旷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单纯为无垠,丰富为纯洁。
③那是面对一片荒寂的沙漠,沙漠上是烈日还有烈日一样灼烫的天空,灼烫的天空下是金黄无边的沙漠。仿佛这天空就是沙漠在阳光下幻化的灵魂,而这沙漠尽管每一粒砂粒都是死亡的证明,而所有的沙粒却起伏腾挪成沙丘,沙丘们舞蹈的热情会灼伤我们怯懦的心。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热烈为无语,贫瘠为博大。
④那是面对一派峰峦逶迤的群山,坚如铸铁的山岩远处化为画师笔下的泼墨,而轻逸如纱的云雾又与重峦叠嶂凝成浑然一体的水纹。云雾与石岩难分轻重,群山与云海如同伯仲。千山鸟飞绝,飞翔着的是山的灵魂。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寂寥为深幽,厚重为空缈。
⑤每当我面对这样的大美之境,我会想到暴风前那一队匆匆搬家的蚂蚁。我知道那队蚂蚁并不像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渺小”,它们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无论是晨光还是暴雨。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召唤,走出家门,去草原,越沙丘,登山岭,会在面对大美之时,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
⑥空旷之美,对于今天的我和你,实在太重要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我们几乎变成了物化了的城市动物。我们的空间被丰富的物质世界充盈:楼群、街路、格式化的绿色植物和所有目光所及的事物!我们的时间也被紧张的物化日程充盈:上班、听报告、购物、交费以及闭上眼前接最后一个电话!
⑦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书架,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台台冰箱,每一样食品都营养,都保鲜,同时也都令人没有胃口;像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⑧望着草原,让绿色浸染你的心灵;望着大漠,让风沙吹走充填你内心的那些办公室职场风波;面对群山,直到你想起了那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世界就再次接纳你,这个世界会悄悄对你说:“你真不错,你的生活应该这样富有诗意……”
小题1:文章第①一段中说“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这“另外的场景”分别指什么?写它们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理解。(4分)
小题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6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①段中说“都市人”“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又说“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在第⑦段中还说“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这三种说法有什么不同?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另外的场景”分别指“宽阔的草原”“荒寂的沙漠”“峰峦逶迤的群山”等大美之境。这样写突出了自然给人的启示,能让人们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也与下文“物化了城市生活”形成对比。
小题1:我们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是幸运的,可以不再受贫穷的煎熬;但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里,一切又都被物化了(或格式化了),人们失去了生命的灵性,所以这又是不幸的。(前后各2分,共4分)
小题1:这些语句表达上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格,将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比作“书架”“冰箱”和“超市”,形象具体而又有突出强调作用,充分抒发了“我”对物化的城市生活的不满及对投入自然的渴望。(6分)
小题1:第一处是针对物化了的“城市人”来说的,他们非常渺小;“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是针对身处“空旷之美”的“我”来说的,能“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制”,感悟到了生命之美;而“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是对都市人的召唤,希望人们摆脱物欲的世界,去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另外的场景”分别指“宽阔的草原”“荒寂的沙漠”“峰峦逶迤的群山”等大美之境。再答作用,答出“大美之境”的内容2分,作用2分,共4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关键抓住句中的“有幸”和“不幸”的含义。
小题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注意表达技巧的类型——比喻和排比,然后分析作用。
小题1:本文都把“都市人”比作蚂蚁,但语境不同,含义也不同,“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 是说他们非常渺小,“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是说感悟到了生命之美,感悟到了生命之美,“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是对都市人的召唤,希望人们摆脱物欲的世界,去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权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乞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分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访谈是嗣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水是流动的;水是干净的;水的弹性;水的渗透力;水能够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
3.围绕着“水与曹文轩的成长”(或水对曹文轩的成长的影响)的话题展开。这几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首先问水与他的生活环境的关系,然后问水对他的性格、人生观、审美情趣的影响,最后问水对仇的影响中是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4.(l)这里的短处是指在水的影响下,他的作品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影响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重量有欠缺。
(2)认同曹文轩的观点。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雄浑博大的盛唐文化对李白的雄奇飘逸的诗风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第二种观点。环境对人有影响,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环境的束缚。如袁隆平的设想与权威观念相反,面对周围的嘲讽与阻挠仍坚持实验,最终成功。(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