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扎特的脚步
赵丽宏
莫扎特在这里出生!萨尔茨堡人轻轻的一句话,让每一个来访的人肃然起敬。
这条街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粮食街。莫扎特的出生地就在这条街上。狭窄的街道,两边是石头的古老建筑,街面紧挨着形形色色的小店铺,彩色的店招和广告旗幡看得人眼花。街上来来往往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萨尔茨堡,不到这街上走走,不去拜谒一下莫扎特故居,那等于没有来过此地。
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有了这幢楼房,有了莫扎特,萨尔茨堡才成为全世界爱乐者心驰神往的圣地。
走进楼门,踏上并不宽敞的石头楼梯,曲曲拐拐地到了三楼。就是当年莫扎特的家。站在门口,可以看到宽敞的客厅,墙上挂着古老的油画,厅堂里摆着古老的钢琴。房间中间有一个玻璃立柜,里面是一把据说是莫扎特童年时拉过的小提琴。一个清秀的男孩站在屋子中间,尽情挥洒琴弦,悠扬的琴声在在屋子里回荡。他常常坐在钢琴前冥想,心中涌动着美妙的旋律,随手在琴键上弹出旋律,琴声回旋跌宕,使所有听见这琴声的人都惊讶不已。那年他才六岁。神童莫扎特的名声,当时已经传遍了奥地利,奥皇也常常把他请到宫廷中弹琴。
当年,周围人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个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那扇窗户如果开着,经常会有人站在楼底下,听着从窗户里传出的钢琴和小提琴奏出的美妙乐章。音乐神童创造的音乐,会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回旋,让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在他的音乐中感动共鸣。而他们这个城市,也将因为诞生了这位小神童而名扬天下。
我站在这间普普通通的客厅里,想象着莫扎特可能在这里经历过的生活。客厅的长条木头地板凹凸不平,童年的莫扎特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脚印。客厅四周的墙上,挂着不少当年的油画,画面上都是和这个家庭有关的人物。莫扎特的父亲和母亲,他的很多亲戚,都以沉静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客厅,仿佛仍在默默回忆莫扎特在这里留下的身形和声音。
在这间客厅里,最让我神思飞扬的,是玻璃柜中陈列着的一页五线谱,这是莫扎特谱曲的手稿。发黄的曲谱上,那些活泼的“小蝌蚪”在上下跳跃,可以想见莫扎特当年是怎样挥动着羽毛笔龙飞凤舞,通过这些黑色的“小蝌蚪”记录下心中流出的音乐。我默读那谱上的旋律,无比优美,那是典型的莫扎特的风格。人们说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美妙音乐的人,他能用最优美的旋律表达世上所有的情绪,即便是忧伤、惶惑、迷惘和痛苦,在他的音乐中也一样美妙动人。
我曾经无数次听莫扎特的作品,无数次在他创造的旋律中沉醉。他的音乐,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天籁之声。我不知道现代的科技手段能否将这样的手稿永远保存,对莫扎特来说,这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当年创造的音乐,已经传遍人间,而且将永远流传下去,只要人类的耳朵和心灵还能欣赏音乐。
沿着那些古老的石头楼梯下来,又回到楼房门前那个小小的广场上。广场里,人群流动,乐声飞旋。两个年轻的蒙古人,坐在地上拉马头琴,拉的是现代东方的曲子,飘忽,凄凉,如歌,如泣,和莫扎特的旋律没有关系,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契合。很多人围着那两个蒙古人,静静地听他们拉琴。这些听众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到萨尔茨堡,大多为了莫扎特而来,在莫扎特故居的门前,却听到了东方的马头琴声。那两个蒙古人一曲拉罢,在人们礼貌的掌声中相互点头一笑,展开琴弓,突然拉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段旋律,惊喜的听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掌声和琴声交融在一起……(《悦美·阅读》2011.3,有删节)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狭窄的街道,两边是石头的古老建筑,街面紧挨着形形色色的小店铺,彩色的店招和广告旗幡看得人眼花”,对萨尔茨堡的描写,不仅突出莫扎特的影响,而且首尾呼应。 ?
B.“房间中间有一个玻璃立柜……那年他才六岁。”作者以舒缓的笔调,穿越时空,使莫扎特彷佛站在眼前,生动描绘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形象。 ?
C.神童莫扎特蜚声奥地利,“奥皇常把他请到宫廷中弹琴”,“经常有人在莫扎特那扇窗户下站着”,听他演奏的美妙乐章。作者从正面描写了莫扎特的“神奇”。 ?
D.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如,“活泼的‘小蝌蚪’在上下跳跃”,莫扎特“挥动着羽毛笔龙飞凤舞”,生动地展现出莫扎特音乐优美流畅,美妙动人。 ?
E.“广场里,人群流动,乐声飞旋”,“两个年轻的蒙古人,坐在地上拉马头琴”,旋律受莫扎特的影响,说明音乐是共通的。
2.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莫扎特的脚步”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两个蒙古人在广场演奏马头琴,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联系文本,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
2.本文标题富有双关意义,一则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所留下的童年印记与生活痕迹,二是指莫扎特的“影响”。本文主要描述作者在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莫扎特脚步”为题,恰当合宜,形象生动;同时,生动形象地写出莫扎特音乐对世人的影响,莫扎特是上帝“派传送美妙音乐的人”,其音乐所到之处,就是其脚步所到之地,且将传遍人间。 ?
3.一是呼应文章开头,来访游客多为凭吊莫扎特而来;二是烘托渲染,升华主旨。用年轻蒙古人用马头琴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来表明莫扎特音乐为全世界共有,其“脚步”与影响遍及全世界。 ?
4.一是有粮食街9号楼房,才有了莫扎特,萨尔茨堡才成为全世界爱乐者心驰神往的圣地,都是源于此;二是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到萨尔茨堡,大多为莫扎特而来;三是“楼”因人“贵”,“人”“楼”映衬,“文化”名城,要致力于其开发与整合,借“势”发力,做到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微观客体一般指空间尺度小于10E-6厘米,质量小于10E-15克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子粒子等物质层次。微观粒子和场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一般称为微观现象。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所反映的规律。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什么是微观客体
B.微观客体有哪些组成
C.什么是微观现象
D.什么是微观世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红楼梦》就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
《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药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药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药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药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周汝昌《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药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D.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2.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3.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1)《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
? (2)《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造灯光危害大
艾先立
意大利天文学家皮尔安东尼·辛撒诺多年来依靠高清晰度的人造卫星图片监控着全球的人工光的分布和增长速度。欧洲和美国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到10%的比率增长。受此影响的首先是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地球上有近2/3的人再也看不到繁星遍布的银河。在晴朗的夜晚,在远离光污染的天空,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2500百颗星星。而身居纽约郊区的人们最多能看到200颗左右,曼哈顿的居民要是能看到15颗星星就很走运了。过度接触人工光可以改变动物的生物节律,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甚至引发人体严重的激素失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造成致命的伤害。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由于灯光的误导,蚕蛾经常错过交配的机会,有时还会飞进趋光动物的嘴中。明亮的灯光还会干扰它们的迁徙路线,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致使美丽的蝴蝶变得越来越少了。
不仅如此,“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浮游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如果有人认为这简直微不足道,那么下面的研究结果绝对令人吃惊。科学家采访了1606六名妇女,他们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这种激素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对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人工光即使有同样的亮度,也并不产生同样的光学和生物效应。荧光灯、金属卤化灯、高压水银灯通常用于场馆照明,射出许多不易察觉的紫外线,对照明不起任何作用,却会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构成干扰。传统的白炽灯放射许多红外线,使灯泡易热,照明效果也差。以上这些种类的灯和越来越普及的用作街灯的高压钠灯,光谱都很宽。这就使灯光看上去像自然光,蚕蛾、鸟类以及其他动物能看见这些光,并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头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压钠灯只发出光谱很窄的黄光。由于生物不会把低压钠灯的灯光当作是自然光,因而对生态的干扰最低。
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中部分并不很富裕的大都市仍一味效仿发达国家大都市的做派,大搞所谓“夜景光团”工程,把原本安详静谧的氛围,打扮得流光溢彩,花里胡哨,制造虚假繁荣,既劳民伤财,又对生态和人的健康造成了伤害。城市夜间照明带来的光污染不仅破坏了优美的夜空,还干扰了人们的休息,很多人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为此,人们不得不将卧室的窗户封起来,或者是装上暗色的窗帘,这种昼夜不分的生活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摘自《生命世界》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身居纽约郊区的人们和曼哈顿居民之所以看到很少的星星,源于人工光已经污染天空。
B、人工光的泛滥对生物形成了误导,这些误导常常对它们造成致命的伤害。
C、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是由“人工白昼”导致的。
D、妇女患乳腺癌是因为其夜间工作过多。
2、下列关于过度接触人工光的危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变动物的生物节律。
B、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C、引发人体严重的激素失调。
D、直接破坏水生物的生长环境。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间工作者患病的可能性比非夜间工作者更大。
B、人工光并不产生光学和生物效应。
C、“夜景光团”无益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D、作者渴望拥有优美的夜空,远离光污染。
参考答案:1、D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开发与高新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使实现海洋农牧化产业成为可能。遗传工程技术是近期新发展的一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它为培育海洋动植物的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海洋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可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利用该项高新技术,进行海产品良种培育、基因重组、海洋药物提取等的开发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例如,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的鱼已经培育成功,这种鱼的个体大,但吃的饲料较少,生长周期短,是未来人工养殖的新品种。可以预期,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也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加速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进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扩展,有力的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加上多井底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费用已成为现实,从而也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目前海洋石油平均年增长率为4.5%,远高于全球石油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上。进入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由陆架区向深水区推进,不断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在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中,已发现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这充分展现了海洋新领域油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前景。此外,利用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已发现大陆边缘的陆架盆地和深海底沉积盆地中,存在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观为冰块状的白色结晶固体,这是天然气与水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是一种压缩型的天然气,它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甲烷气体积相当于固体的160倍以上。现仅调查10%的大陆边缘地区,据估计其蕴藏量达3000万亿立方米甲烷气。这种新型能源的出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危机提供了新的希望。
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将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得到新生。深海采矿技术已在经济、实用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这种自动海底采矿技术,采用了遥控潜水器,可在海底自行采矿,自行上浮,并可将采集的矿石卸到海上半潜式采矿平台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发展前途的采矿高新技术,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将对其他海洋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海洋能源的利用和深海农牧化的发展,均可借用其高新技术解决海洋热能转换发电时出现的余热,以及深海底部丰富营养盐的交换问题。可以说,深海采矿技术对整个海洋高新技术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节选自汪兆椿《爱我海洋》,海洋出版社)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已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A.一些发达国家在良种培育上投入巨资,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B.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
C.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也会面貌一新。
D.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取得突破,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运用到海洋能源开发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不断被发现。
B.一种外观为冰块状的压缩型天然气,蕴藏量非常丰富。它的发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C.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里,共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
D.深海采矿技术,不仅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获得了新生,而且对其他海洋产业如深海农牧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