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契阔谈?,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小题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吾尝吱而望矣,________。(《荀子·劝学》)
小题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
小题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小题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小题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鹊;
小题2:臾;博;
小题3:惘。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捣?衣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它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前一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一句想像“游人”所处之境(1分),表达了思妇对滞于风波而行役不归的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本题解析:“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是实写。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是虚写。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附:全诗鉴赏】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陶渊明,自号_______,谥号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_________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2、D
3、人际交往或纯真友情;
这种乐趣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问题。(4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小题1】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在抒发情感时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2分)
【小题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光彩正艳、香气正浓以及在春风中、月色下呈现出朦胧美的特点。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花喻人,极写海棠花的娇艳妩媚,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小题2】白诗抒发了作者怜花之将谢之情,寄予了作者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德感慨;苏诗抒发了作者爱花之盛和对海棠花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苏轼的《海棠》是作者遭贬黄州,面对幽居独处的海棠,所吟咏的一首七绝。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拘泥于正面描写,也兼顾侧面渲染。“袅袅”,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在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着诗句分析二者的不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滑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小题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
小题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宽”实际上是窄,以“茅舍宽如钓舟”来形容茅舍的窄小;(1分)“闲”的不是沙鸥,而是“老夫”,(1分)说明作者生活自由。(1分)
小题1:清江映白发,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浇愁,(2分)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关键要注意“简析”。
小题1:理解本题的情感,要注意关键词“白发”“黄花瘦”得出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