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课文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1.对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续不断 风大 时间长
B.雪花之大 时间长 范围广
C.雪花飞扬 风烈 范围广
D.持续不断 风雪交加 时间长
2.对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渲染严酷的气氛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暗示一场危险正袭来
D.给人物的活动作了铺垫
3.对下列句中“却”字的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
②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③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④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
⑤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A.①③⑤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③相同,④⑤不同
C.①②③④⑤都不同
D.②⑤相同,①③④不同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兵”的军营
①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②1.70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儿上有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身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军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③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国旗仪式,有时只有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④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是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军号伴随着他成长,郭孔孙从小就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联系着,部队的领导喜欢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他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⑤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他600元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及生活。
⑥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辞谢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意盎然,充满了鸟语花香。郭孔孙说,他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地来这里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⑦“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⑧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为此,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
⑨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的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⑩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有删改)
(1)下面对本篇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在文章正面描写的老郭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仪式中,他的家人甚至村干部和村民有时都会自发来参加,这些着实让我们感动。
C.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军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D.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地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E.老郭为军队付出了许多心血,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通讯的首段中说“一座神秘的军营”,作者为什么称这座军营为“神秘的军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篇通讯的人物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本篇通讯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跨栏高手
[马来西亚]张依苹
小时候随母亲上街,母子俩总会比同时出门的邻居早到菜市场。我们从不顺着大路走,更不爱用斑马线和天桥。母亲最是会打算。
“喏,从这边到那边,至少得走一分钟。阿弟呀!你手脚灵巧,从栏杆爬过去得了!”她自己也应声跨了过去。母亲每天总忙得漏吃一二顿饭,也就比一般中年妇女轻盈,加上“训练有素”,手一撑,跳过及腰的围栏,根本易如等闲。孩子们渐渐长大,父亲的生意开始赚得多,家里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也就买起汽车来。母亲不再走路上街,当然也没再表演“跨栏”。我念小学,一直到初中,年幼时过马路的习惯还保留着。就在中四那年,同学广生被车撞得脚骨碎裂,听说是从街上的围栏跳下来时给货车碰到。结果,锯了一边脚,每天倚着拐杖。自此,我对“跨栏”敬而远之。近年,自己加入有车阶级行列,不知不觉对街上的“爬栏”、“跨栏”高手起了恶感。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忽地窜出一个人影,来个紧急煞车,不禁憋了一肚子气,不停下来么,难不成搞出第二个广生来!街上永远不乏此道中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略笨重的中年人,初出茅庐的儿童,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围栏周遭一直都是热闹的。母亲已届不惑之数,身子日形瘦小,简直皮肉见骨,精神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医生说,必须做些轻便的运动。那天,带母亲上街散步,她见到围栏对面一间药铺,嘴里念着:“阿弟,我去前面买些参。”
说罢手已扶住栏杆。我忙阻止:“阿妈,走那边吧!”到底人老了,没能翻过去,我倒松了一口气。不经意地眼光飘到远处的围栏。一个残废者正靠着围栏休息,然后缓缓把拐杖放到另一面栏,吃力地压着围栏的横柱,把身体一弹,过去了,重新拿起拐杖,支在腋下,一跛一跛地横过马路。我转回头,母亲正小心地钻过围栏的空隙。啊!清瘦了的母亲竟能穿过半尺宽的栏格。何时,方才越栏的跛子已走至我们旁边。我下意识地看他一下,他的眼睛居然也盯着我。我不由得多看他一眼,脑海忽地闪出一个名字……“广生!”
小题1:谈谈本文是如何描写“母亲”这个形象的。(6分)
小题2: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感情?(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
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态城市”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营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不同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它会有不同的“面目”,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以上几方面实际上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
总之,生态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复合生态化是前提,社会生态化才是最终目的。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B.“生态城市”倡导的生态观、价值观与伦理观,为人们营造了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C.“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新兴的生态文明,它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D.“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