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3:24:5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
彭国梁
  ①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记忆的拉长,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
  ②儿时的家乡,我那穿开裆裤的地方。那口井还在,那井中有我儿时的倒影;还有那一方小小的有一块青石伸到中央的池塘。
  ③儿时的家乡。那条伸向自留地的小路还在。自留地在对门的山脚下。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那自留地的旁边,也有一口小小的池塘。有一次,我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一粒石子趁我不留神,就钻到我膝盖的肉里面去了。至今,疤痕还在。每年的某一个日子,便隐隐作痛。仿佛是在提醒我,提醒我别忘了,别忘了儿时的家乡。
  ④那怎么能忘得了呢?还是在那条小路上。有一次,我被蛇咬了。我大声地哭。父亲听见了,便发疯似地跑,跑到了我的身旁。他跪了下来,抱住我的脚,然后用嘴猛吸,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他要用口把我体内的蛇毒吸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有多么的危险。那危险是要命的。可以吸,但先要在口中噙满酒。父亲并非不知道,但他怕耽误了时间,儿子便是他的命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怕,怕父亲就那么一下,就倒在我的身旁。还有对面的那座山,我曾在山上打柴,不小心惹恼了一窝黄蜂。黄蜂很不客气地在我的头上狠狠地咬。我无法忍受,抱着头,痛得从山上滚了下来。什么叫捅了马蜂窝?那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⑤家乡那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丘田。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可我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老屋便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家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一方一长两个粪凼,两个粪凼的中间是一条填满了沙子的路。路是通向井和池塘的,也是通往上屋下屋和对门山上的。我家那房子,只有一间睡房是方正的。堂屋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邻居章家的。我和章家一个同龄的孩子经常为了堂屋的分界线而吵架。我们用石子或镰刀在堂屋的正中划来划去。厨房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有一个火塘,我们叫炉子,在墙边。父亲就是在那火炉的旁边,无数无数的夜晚,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说着三国、水浒和西游;说着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说着岳飞,说着瓦岗寨的程咬金;说着甘罗十二为丞相、杨六郎斩子……我恨唐僧,因为他在孙悟空的头上戴了金箍。孙悟空是那么地可爱和义气,可唐僧还是那样不辨是非,滥用职权,直把孙悟空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地上打滚。我甚至因孙悟空而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会放下烟袋,把我搂在怀里,安慰着我。母亲呢,母亲就在旁边笑,说我是宝崽。
  ⑥近乡情更怯。我是怕,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我还怕,怕不小心,又被什么撞了我的膝盖,因我的膝盖上还有着那一触便隐隐作痛的内伤。
  ⑦家乡,我那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经常地,经常偷偷地想……(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所描写的人、事、情、景等,都发生或存在于年代较远的“儿时”,但并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仍能让不少读者感到鲜活和亲切。
B、作者几次写到小时候留在“膝盖”的伤疤,不仅表明了难以消除的“隐隐作痛”之“内伤”,而更多则是表达对“儿时”幸福而美好的回忆。
C、文章结尾以“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等情感抒发照应开篇,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纠结,坦率明了而不失委婉,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D、从全文看,作者叙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儿时的家乡”以及生活琐事等,文章的动人之处在于体现了一个几乎永恒而共通的主题——乡愁。
E、文中作者写“门前”的“两个粪凼”以及详细回忆自己与章家孩子划分堂屋的情节,表明了当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反衬了家庭的温馨美好。
2、作者说自己“越来越不愿”“回归到儿时的家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两段都是回忆“儿时的家乡”,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⑤两段的划线句子分别是怎样描写和体现不一样的父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一是怕触碰难以承受的乡愁;二是怕勾起往事的回忆。
3、第②段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介绍)为主,第③段除了景物描写,更多的则是(故事)情节叙述、情感抒发等。
4、第④段主要是通过听到“我”的哭声“便发疯似地跑”、不顾生命危险用嘴“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等动作来描写无私的父爱,第⑤段则是以坐在“火炉”边,“无数无数夜晚”“和我说着……说着……说着……说着……”等情节叙述来体现温馨的父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6分)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来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口口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口口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同后,会尽可能避免进人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人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小题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因为所以
B.即使然而
C.尽管但是
D.既然那么

小题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2分)
小题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小题5: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开发
小题1:C
小题1:人类进入荒原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可以有限度地利用。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利用包括荒原在内的一切资源,但应该有限度,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或:要绝对保持原状。因为迄今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而荒原的魅力又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上正反简评均可,理由1分,文中信息2分,语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李城
我的一位邻居老人说,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黄昏时分,如果你穿过一座僻静的村落,可能就在某个墙角处与他们撞个正着。你虽然瞪大眼睛,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倒是那些幽灵会主动闪开,说,看啊,这个瞎子,他踩着我啦。
虽然我们深感物质世界是不容置疑的,但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宁可相信一些虚幻事物的存在,并在内心为它们预留着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空间。
一次,我在经过甘、川相邻地段一个名叫木道那的藏族寨子时,一群人正聚集在寨口一棵古杨树下,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儿。那男孩委屈地抹着泪,手里拖着一把割草用的长柄镰刀,看上去很无辜的样子。我觉得那样对待一个孩子是不公平的,就问其中一位年长的男人,难道他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事了吗?
那人指指老树说,你看看吧,他做的好事!
那棵老树上挂满了被雨水冲刷得泛白的经幡,还涂着不少酥油,酥油上粘着一团一团的羊毛。在一段空白树干上,有一道刀砍过的痕迹,新鲜的茬口上正在往外流水。原来,拿镰刀的小男孩路经此处,无意地向树上砍了一下,恰好被大人们看见了。他们认为树是不能想砍就砍的,何况那棵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护佑着地方平安的山神的寄魂树!
人们说,那伤口不光是砍在树上,也是砍在山神的身上啊。
我仰头看着那老态龙钟的杨树,有着枯瘦扭曲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树冠上三两个鹊巢岌岌可危。除此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可我相信在寨子里人们的眼中,一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些非同寻常的鸟儿栖息于树枝,它们无形的翅膀鼓动着透明的空气,正在给整个寨子带来幸福和吉祥。
是的,在一些偏远村寨,那些看不见的,或者被我们认为是虚无的东西,仍被供奉在人们心灵的殿堂上,并被敬畏的嘴唇传诵得鲜活生动。从古到今,那样的鸟儿一直不知疲倦地飞翔于民间的天空下,因而在青藏高原,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相对应的神灵,即使那些丑陋的石头和树木,也有人一样的尊严和灵性。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实:即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被国营林场的伐木工用油锯剃了光头,而被村民们保护着的“神山”上,尤其是在寺庙的附近,成片成片的树木依然茁壮而茂密。
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隐藏于我们的意识里,某种时间便能够真实地显示出来。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不断地使我们放弃自私而非分的念头。
可是我们眼里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就像我在木道那寨口仰头张望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枯瘦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以及树冠上岌岌可危的鸟巢。
如今已经没有人会相信山神,更不相信山神会把灵魂寄托在某棵老朽的杨树上,但我知道,那是一种心灵的真实。也许那些鸟儿轻盈透明的翅膀,已经不能承载物质世界之重,它就像藏族民间故事中那个冰做的宝贝,突然受到阳光的惊扰,撒一泡尿就急急逃走了。我们也无法用文字的罗网捕获它,当我们试图张开罗网的时候,它已经了无踪迹。它伴随了人类的童年,一直到现在,如果不是我们遗忘了它,甚至拒绝了它,它一定还会陪伴着我们,直到世界的末日。
我相信没有汽车辙印的地方会有精灵游荡,虽然说过这话的邻居老人早已故去。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
(节选自2009年7月《散文》)
17.小题1:“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一句中“幽灵”的意思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18. 小题2:“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一句的含意是什么?(6分)
19. 小题3:文中“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5分)
20. 小题4:文章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解释。(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中的“幽灵”指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他们认为自然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灵性,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情。
小题2:在偏僻的乡村,还保留着传统的思想,对自然崇拜的人,“我”在那里可以找到心灵的真实、精神的约束。
小题3:“群情激愤”的原因是小男孩用镰刀砍了一下一棵大家认为有山神居住的“寄魂树”,他们认为树是不能想砍就砍的,这些树上都有着神灵,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神圣感。这看似一种迷信,实际表达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心灵的真实。
小题4: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但我们的眼里也只有了物质的世界,看不到附着在物质上的美好、精神、追求;如今的社会,那些陪伴着人类前行的精神品质、良好品德,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这是极其错误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理解的题目。分析“幽灵”要考虑这个词语出现的位置和前后文表达的内容特点。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想,作者认为在广大的乡村、特别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的心灵还是那样纯洁,不会以物质来衡量事物,他们追求一种精神的富足,坚守一种信仰;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幽灵”从字典义看,是一种没有实际表现的魂灵,一种追求或叫精神,再从文意看,这里的幽灵是指乡村人对物质世界的看重,体现乡村人对自然的敬畏;最后从全文的高度筛选词语体现的含义,乡村人之所以认为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有魂灵的原因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是对自然的崇拜。
小题2: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总结、是对文章反映社会内容的一种开拓。第一句写这些乡村的位置,事实上是表达一种浓浓的乡村情结,表现对大自然、乡村的喜爱之情;第二句写自己的追求,要寻找到“虚无之鸟”的踪迹,注意分析“虚无之鸟”的意义。从全文看,题目有“鸟”,文中曾两次提到这种鸟的特点——虚无;再分析“虚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实际的体现,但从小孩砍树受到的斥责、从树上大量崇拜的内容、从“我”只能从树上看到物质的自我批判,可以看出,这种“虚无之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小题3:按一般道理或叫大众理论,一个不知善恶美丑的小孩子无心砍了一下树,并不是罪恶滔天的事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事实上,这个村子的许多大人却“群情激愤”,这个看来不可思议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对这颗树的看法,由此推广开来,可以辨析出乡村人对自然的态度。 解答题目时要注意区分“信仰”“迷信”之间的区别,要深入探讨人们对大树敬仰的原因体现的社会意义、精神意义。这个题目容易写成对乡里人情感的批判,而不是对他们这种对自然态度的赞美。
小题4:这是一道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题目也是从整体角度考查对文中某些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学会分析作者在文章具体语句中体现的思想。
文中先后三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物质”:“虽然我们深感物质世界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们眼里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也许那些鸟儿轻盈透明的翅膀,已经不能承载物质世界之重”。
分析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时下一些人的物质至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从自我批评中表现出对乡里人对自然的态度的肯定,从“不能承受”体会出作者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小题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小题2:“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这段文字在最后一段,文中并没有提及薛易简,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
小题3: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的不是这一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绵绵土
牛?汉
?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 1988年10月
1.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解析:绵绵土的特点从原文5、6、9段分别提取出来。注意沙土前面的形容词以及沙土作主语的描述沙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 “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2.(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3.母体——绵绵土——故乡
4.(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