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23:29: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真理——“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
我有一个梦想,即如蒸发着热气的密西西比州,蒸发着不平等的热气、蒸发着欺压者的热气,有一天,将会转化为自由正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再没有人以肤色来评价我的孩子,而单单看中品格内涵,因为他们将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再没有种族歧视。
今日,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在种族主义者猖獗的阿拉巴马州,在州长仍就仲裁及决绝执行联邦政府法令大放厥词的阿拉巴马,有一天,黑人男孩女孩,和白人男孩女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情同手足。
今日,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夷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上帝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们回南部去时要带回的信心。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石块;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颂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扎、一起为自由奋斗,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有一天会一同获得自由。
小题1:结合文章背景,说说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个字以内)(2分)
小题2:以上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颂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美国黑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小题2:反复、排比。(2分)运用反复,一方面说明黑人受压迫之深,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渴望自由之热切,感人肺腑。(1分)运用排比,使演讲情感激越,气势恢宏,大大增强了感染力。(意思对即可)(1分)
小题3:(1)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或者:表明黑人一定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1分)(2)生动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或者:白人黑人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充满仁爱,共享美好生活。)(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背景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当时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有色人种的基本人权被严重践踏的时候,马丁·路德·金为了反对种族歧视,追求黑人与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发表演讲。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15个。
小题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首先点出修辞,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修辞的作用。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分析语句含义一般要点出该句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颂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一是表明黑人一定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二是白人黑人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充满仁爱,共享美好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等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为了认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如果从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到达什么领域,得到什么结果,预先所知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以明确的目的去限定科学就是预先设定了结果。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称一部科学史“……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可斗争的历史”。科学被捆绑的结果是,不仅科学,而且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探求。
科学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提供共同的平台。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这一点,难以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相反被不同技术的个性、初始和边界条件所限定。技术若无理论指引,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同时,还要付出一再试错的成本或所谓“学费”,有些后果不可逆转。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达到原理层的“推己及人”,完全可能因缺乏共同的平台而不能适用甚至招致失败。
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只有科学对技术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提炼并上升到一般的高度,技术方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技术在各方面的负面效应逐步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的观念和知识,以强化技术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然,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以及由种种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在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选择,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以得到能满足“本土”、“地方”及个人的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此意义上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功能对要素及其属性起到协调、制约与选择的作用;也就是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进行选择。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科学越是自由,越具有自主性,技术选择的余地越大,也越有活力。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技术的控制之下,科学一旦失去自主性和随机性而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的方向,难以提供广泛而多样的知识,技术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最终不利于技术自身的发展。
(吕乃基《科技之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科学,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完全是为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的认识。
B.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不要用明确的目的去限定,如果从实践活动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C.一部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而无止境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思想自由,为了思想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
D.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的形式多样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

小题2: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的一项是
A.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探求,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
B.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共同的平台。
C.技术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
D.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由探索和批判精神,整个社会都淡化甚至丧失了,科学也随之丧失了,因而技术便捆绑了科学。
B.技术如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消除在当前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
C.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这里,系统对应的是科学,而要素对应的是技术。
D.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自由、自主性的环境下,技术也就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的方向,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C项中的“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缩小了“暴力专制及迷信”的范围,原文范围大,既包括有封建社会,也包括封建社会的前后时代。
小题2: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集中在全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而D项表述的内容在全文的第三自然段,本段说明的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此项解说的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非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
小题3: A项的因果关系搞错了。原文中,技术捆绑了科学是原因,从而导致了其他结果。C项中“系统”与“要素”所对应的对象搞反了。系统应对应着技术,要素才对应着科学。D项中假设条件是对的,但其结果是错的,与原文不致。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感悟“国粹” 李国栋
  (1)在到处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不知有多少人能够耐住性子完整地听一出传统京剧。对此,我甚至都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以前就做不到,但我现在是很喜欢京剧的。
  (2)喜欢上一件事,往往是瞬间的决定。我迷恋京剧(也许还谈不上迷)其实很简单:在无聊的时候,不经意地看了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程(砚秋)派名剧《锁麟囊》,竟一下子被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程派青衣张火丁那似蹙非蹙、似怨非怨、云遮月色、雾锁荷塘的演唱所迷倒。从此开始找一些片子听听,看看戏曲频道,上上戏曲网站,也一点一点领略了京剧的博大精深。
  (3)所以说,对某种艺术的兴趣,有时首先是从对人的兴趣开始的。“追星”有时也可能是通往艺术的桥梁。张火丁就是令我相见恨晚的名角。她的声音并不完美,有点“闷”,像个“男旦”,也许恰恰因为这样,才突现了程派的风格。“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门外汉”,令我倾倒的是程派艺术哀怨、沧桑的感觉。火丁似乎天生就具备“怨女”的气质,那种哀怨凄迷、惆怅难解的意味,宛如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所以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有时,我就这样想,世上最具有杀伤力的至美,是残缺之美,是忧怨之美,是悲剧之美啊。
  (4)名角兴趣之于京剧的迷恋,只是一个机遇、一个开端罢了。其实,真正喜欢京剧需要 !
  (5)有人以词人比拟“四大名旦”:梅兰芳近于周邦彦,清真婉约;(甲)近于汪元量,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荀慧生近于晏几道,清丽脱俗,骀荡生姿;尚小云则近于(乙),刚健沉雄。也有人说过:悲剧是人类的自我写照,它是“一种对人生的最高肯定状态”,最能传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的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我喜欢程派,喜欢那种外柔内刚、一唱三叹、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哀怨之声,喜欢经历这种柔性的情感杀伤与感染。
  (6)我喜欢京剧,喜欢程派的青衣,也喜欢裘派的铜锤花脸和杨派、马派的老生,这都可能与我的性情及经历有关。如果一个人生性有些孤僻、不善交往与辞令,如果他已过了而立之年、对世事炎凉多有感悟,如果他历经了坎坷与磨难而内心深处依然残存着一些纯洁……我想,他会喜欢京剧的,只要给他一次恰到好处的感受机会。
  (7)有时,我这样想:如果你青春年少,却有着华贵的气质,当你偶尔听一出梅派或者张派的旦角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如果你30岁了,开始感觉到生活的劳累,却依旧固守着灵魂的净土,当你随便听一出程派的青衣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如果你人到中年,虽已大彻大悟了,眼神中却仍隐藏着某种执著,当你一旦听一段杨派须生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
  (8)有时,人们在不懈地追随着时尚并自以为时尚着的时候,很容易物极必反地回归传统。一次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最美的事物就在身边!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的本能的民族”,他发现“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无异是剧场,所以许多名词就不妨通用”。在步入新纪元的时候,不妨重新感悟一下“国粹”,感悟一下被我们享用又曾被我们舍弃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感悟这个社会的“生旦净末丑”,感悟名利场上的“唱念做打舞”,感悟人生旅途的“手眼身法步”,感悟百味生活中的“喜怒笑骂愁”……
小题1:文中第5段以“四大名旦”比拟四位词人,请填出甲、乙两处的人名(或流派)。(4分)
答:甲 乙
小题2:细读上下文,请在第4段“需要”之后填上一句话。(限30~50字)(6分)
答:其实,真正喜欢京剧需要 !
小题3:本文首尾呼应并照应了标题。请问,从“国粹”中,作者感悟出什么道理?(限30~50字)(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所指的“国粹”,主要指京剧,当然也指文学,以及其他传统文化。
B.张火丁用声音和表演塑造的悲剧女性,既贴近生活,又不等同生活,凄迷哀怨,余韵绕梁,感人至深。
C.京剧“最有杀伤力”,指的是京剧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力度和讽刺效果。
D.作者自称“门外汉”,既表现作者的自谦,也表明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作者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也很有道理。
E.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的本能的民族”意思是说中国人都喜欢戏剧,中国的人生就是戏剧的人生。


参考答案:
小题:程砚秋 辛弃疾
小题:一种积累、一种心境、一个时机,当然再有一个令你眼前一亮的名角就更好了
小题:当人们不懈地追逐时尚并自以为乐时,一旦回归传统,你会惊奇地发现,传统文化竟是这样美妙!
小题:CE


本题解析:
小题:(或“程派”)(或“豪放派”)
小题:(按:这是作者原话。作为答案,意思对即可)
小题:(意思对即可)
小题:(C项“最有杀伤力”在本文中主要指京剧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E项明恩溥的意思主要是:在中国,戏曲艺术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戏剧表现人生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过了一个星期,他们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
  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
  “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
  ……
  他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一千法郎,向那个借五百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那儿借三个路易。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跟许多放高利贷的人和各种不同国籍的放债人打交道。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在这一切的威胁之下,他把三万六千法郎赦在商店的柜台上,取来那挂新的项链。
  路瓦栽夫人送还项链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带着一种不满意的神情对她说:
  “你应当旱一点还我,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
  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她的朋友正担心她打开盒子。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会怎样说呢?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1.从文中路瓦栽先生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
2.心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有哪些特点?
? ?


参考答案:1.路瓦栽先生老实本分,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并勇于承担责任,是非常可敬的一个人。
2.命运和玛蒂尔德开了一个玩笑,狠狠地惩罚了她。在命运的惩罚下,玛蒂尔德勇敢地找回了自我,还清了欠债,这段描写说明了玛蒂尔德的可爱之处,她诚实、善良,能够承担责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脫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关,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
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
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B.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C.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D.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B.《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C.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B.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强加因果,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小题2“如晕斯飞”,“作庙翼翼”等描写说明的是中国木建筑在《诗经》出现的时代已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而不能说明“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举阿房宫的事例的目的是说明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高,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