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A.边缘区生境的退化和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是生境片断化的结果之一。 B.生境退化使动物只能留在原地,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并且由于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速度或者说导致死亡。 C.小种群是由于各片断的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造成的,长期下去,会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 D.动物的活动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野生动物扩散能力降低了,植物扩散能力也会降低。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原文“生境丧失的原因包括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这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面积大大缩减,从而直接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可知,“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导致生境丧失,生境丧失又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
点评:本题的A、C两项是对同一句话的考查,高考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句话出两上选项的情况。
小题1:试题分析:从原文“生境被隔离后,动物只能留在原地,不仅因为过度利用导致生境退化,还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速度或导致死亡。”可知,是因为“生境被隔离”而不是“生境退化”。
点评:本题是对句子因果关系的分析,是社科文中常考的知识点。
小题1:试题分析:A项原文“生境丧失的原因包括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这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面积大大缩减,从而直接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生境的丧失导致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片断。”,由此可知,对动物的繁殖、生存并非有利而是有害。B项“只能退耕还林”过于绝对。C项原文“野生动物扩散能力的降低,也会对植物扩散产生影响,因为动物的活动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由此可见,二者是有关系,但并非“十分密切”。
点评:本题三个错误选项从错断条件与结果,过于绝对,加重程度三个方面设题,考查比较全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妻子一命呜呼,葛朗台未及穿上衣服,就逼迫女儿放弃继承权,得逞之后,便忘了亡人,欣喜若狂地拥抱女儿说:“你给了我生路,我有命啦……”
B.1827年10月葛朗台患上疯瘫,不久便告别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吩咐女儿看住金钱,“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C.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冷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送给她。
D.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引起了公愤。德·篷风所长自告奋勇要去打官司,欧也妮谢绝了他的好意。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根据法律,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
E.拿侬由于身材粗壮,相貌丑陋,没人愿意娶她。早先,在一家农庄里放牛,农庄失火,她丢了饭碗,便进城来找事做。葛朗台虽然嫌弃这个到处吃闭门羹的姑娘,但出于同情心,便用极少的酬劳雇佣了她。
小题2:请简述葛朗台向女儿传授持家诀窍的过程。
小题3:“倘若无儿女,则夫妻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毫无例外,均不予保留,悉数以互赠形式合在一起;如一方去世,免除遗产登记手续,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至于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须知该财产互赠实为……等等,等等。”德·篷风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葛朗台尽管还硬朗,也觉得需要让女儿学习管家诀窍。(1分)他叫欧也妮当着他的面吩咐饭菜,收欠账,并且把庄园田地的名称内容陆续告诉给她。(2分)到第三年,他已将自己一整套吝啬做法传授给女儿,并成为习惯,才放心地让她正式当家。(2分)
小题1:德·篷风的目的是在欧也妮死后能得到她的全部财产。(2分)可是他不但没有得到欧也妮的遗产,在欧也妮三十三岁时,他当上代表索漠的国会议员之后仅仅一星期就死了;(2分)而且把自己的财产连同他两位叔叔的遗产都给了欧也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母亲”应为“父亲”,给欧也妮送吃的不是“查理”而是“拿侬”。 E项,葛朗台并没有嫌弃她,也不是出于同情心,而是认为这样粗壮像大力士的姑娘大可利用,便用极少的酬劳雇佣了她。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盯着雨靴的人
哲· 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他简直害怕下雨。每当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学校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他为此专门去找学校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铺些煤灰吧。”
“好的,好的。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如果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学校放假了。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学校快开学了。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稍微宽裕了一点。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买一双雨靴吧。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两人就这样说好了。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小学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他已等不及开学了。
终于开学了。查戈德尔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学校走去。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才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
(选自《意林》2011年第07期)
小题1: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有的版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4分)
小题4:查戈德尔好不容易穿上的雨靴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说明了什么?查戈德尔的这种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查戈德尔没有雨靴的自卑以及想买雨靴的急切心理。
(3分 答出“自卑”给2分,答出“急切”给1分)
小题1:写出了查戈德尔对于新雨靴的渴盼;与下文真的穿了雨靴后没有人关注形成对比;使情节具有起伏感。
(4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
小题1:以“雨靴”为题好。“雨靴”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设计了查戈德尔梦想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查戈德尔终于拥有了一双雨靴,查戈德尔穿上雨靴后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心里的失落等情节。以此为题不仅能突出线索,而且能向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
以“盯着雨靴的人”为题好。首先,以此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盯着”二字生动的写出了人物对拥有雨靴的渴望、执着,而渴望度越高最终带来的心理落差也越大。其次,以此为题可以形成悬念,吸引读者主动去探究人物之所以“盯着”雨靴的原因。
(4分?写明观点1分,具体分析3分)
小题1: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查戈德尔脚上的变化,这说明查戈德尔此前因为雨靴而产生的种种苦恼、自卑、煎熬的心理都只是作茧自缚,没有雨靴而低人一等,有了雨靴就会被别人另眼相看等等感觉都是自我臆断而产生的。
生活中这样的心理是常见的。(举例大致符合“梦想拥有某一事物而轻易不可得,一旦得到却发现并没有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一切只是自己主观意识作祟,最终心理更失落”的意思即可得分,写到“虚荣心”“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等意思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答案要点】①满足沙特人日常生活和宰牲献祭的需求;②满足沙特人情感上怀旧的需求;③缓解沙特人看到澳大利亚人捕杀骆驼的痛苦;④缓解阿拉伯半岛骆驼数量急剧减少(沙特骆驼濒临灭绝)的忧虑;⑤缓解澳大利亚“骆满为患”的压力。(答案四点即可)
3.围绕“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联系实际,加以阐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
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小题2:从全文看,不能作为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丧葬时死者口中放的钱,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的宝珠的用意,都说明不是想让灵魂飞往“上天”。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C.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4: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1:D( A“天为阳、地为阴”并非汉镇墓文之语,它是作者的概括。B划龙舟的目的在于招魂,该理解忽略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改变了龙舟的用途。C墓主人乘坐舟船是仪式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当时整个仪式情景的“再现”。)
小题2:D
小题3:C(A“内容失察”“先入为主”等分析错误。B说法过于绝对,注意原文“几乎”两字。D“代表最新成果”的说法没有根据。)
小题4:表现神话世界的宇宙空间,祈求墓主平安横渡阴阳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标点符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