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A.内外惮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乃随入魏 乃遂私见樊於期 C.洁以军行无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奏归罪于崔浩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刘洁不屈不挠,喊着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屈丐认为他勇敢而释放了他。
(2)皇帝说:“诸将在约定日期未到,致使没有打败贼人,罪在他们,怎么在崔浩呢?”
(3)(刘洁)想阻止诸将,便改动了诏书上所规定的日期。
本题解析:
小题1:迁:升迁
小题1:A.代词,他;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于是。C.介词,把;介词,因为。D.介词,在;介词,从。
小题1:太武帝对刘洁既没有敲警钟,也没有采取措施,而是照常重用,只是矫诏事发,才幽禁了他。
小题1:(1)“挠”“壮”“释”各1分,句意1分(2)后”“击”“岂”各1分,句意1分(3)“沮”“乃”“更”各1 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洁,长乐信都人。昭成帝时,慕容氏向魏进献女儿,刘洁的祖父刘生是侍奉公主的家臣,于是就随公主入魏。测生被赐给妻妾,生了儿子刘堤,刘斑官至乐陵太守,被封为信都男后去世。刘洁继承了刘堤的爵位,他多次跟随皇上出征,晋爵会稽公。后来,他和永安侯魏勤、功劳将军元屈等一起攻打吐京的叛胡,被叛胡抓去,送给赫连屈丐。刘洁不屈不挠,喊着赫连屈丐的名字和他说话,神色自若。屈丐因他的勇敢而释放了他。后来得以回国,主管东部诸事务。明元帝生病期间,太武帝主持国政,刘洁与古弼等人被选派服侍皇太子,帮他处理机要大事。?
太武帝即位,认为刘洁是个像国家的柱石一样的奇才,委以重任。在议论军国大事时朝中大臣都认为刘洁有能力,他因此而升迁为尚书令,改为钜鹿公。不久,大军征伐西部的沮渠牧犍,刘洁为先锋。沮渠牧犍的弟弟董来在城南接战,刘洁相信了占卜者的无稽之谈,以日月和时辰不合击鼓收兵,使董来得以进城。太武帝因这件事对他有些不满。刘洁因长久主管枢密,自恃皇帝对他的宠幸,办事独断专行,太武帝为此心中也有些不安。?
在商议征伐蠕蠕时,刘洁提出不如广积粮食,等待蠕蠕前来,大臣都赞成他的意见,但太武帝坚持出征,采用了崔浩的意见。出征时,皇帝和诸将约定了日期在鹿浑谷会集。刘洁因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用,想阻止诸将,便改动了诏书上所规定的日期。到了约定的日期,各位大将都没到鹿浑谷。这时候,敌兵大乱,景穆帝打算带兵去袭击敌兵,刘洁不让他去。军队在鹿浑谷停留了六天,诸将还未到达,贼兵已逃远了,他们追到石水,没追上就回兵了。部队到达大漠中间,粮食已尽,士兵死了很多。刘沽暗地里派人骚扰部队,趁机劝皇帝抛弃军队,带少数人轻装而回。皇帝不接受刘洁的建议。刘洁把这次军队出征失利的原因上奏皇帝,把罪过归于崔浩。皇帝说:“诸将在约定日期未到,罪在他们,怎么在崔浩呢?”后来刘洁更改诏书上的日期的事被揭发出来,当皇帝到五原时,就把刘洁幽禁起来。?
太武帝这次出征时,刘洁曾私下对他的亲信说:“如果这次出师不利,太武帝不能回来,我应当立为乐平王。”刘洁又向右丞张嵩询问谶书,他问:“刘氏应当统治天下,以继魏国,不知有我名姓没有?”张嵩回答说:“有姓而无名。”(皇上)于是穷追查证,搜查张嵩的家,找到了那本谶书。刘洁和南康公秋邻、张嵩等都被夷灭三族,死的有一百多人。刘洁身居要职,朝廷内外都怕他,对他侧目而视。刘洁的家被抄没,抄出家产巨万。太武帝十分后悔和气愤,每次说起刘洁便咬牙切齿。?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尚书亮卒,以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愤愤,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愤愤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愤愤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沈:同“沉”,沉溺、沉迷
B.辟琬为东曹掾辟:征召
C.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赞:辅助,辅佐
D.主者请推治敏推:推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政以安民为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而后乃今将图南
C.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当与秦相较
D.或欲构戏于琬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为广都县令时因不理事务而让先主大怒,未被降罪也未被免职,是因为诸葛亮为他求情,说他是国家的人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诸葛亮几次外出征战,蒋琬总是保障供给,所以诸葛亮称他是共同辅佐王业的人。
C.蒋琬与同僚相比,才能出众,诸葛亮逝世以后,大小官员忧心忡忡,而蒋琬处世不惊,镇定如常,所以,渐渐地在大家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威信。
D.从蒋琬对待杨戏一事,可见蒋琬具有宽厚待人的气度,他不听谗言,明辨事理,有政治智慧以及正直无私的品质。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2分)
(2)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
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
(2)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杨戏想要赞成我是正确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好(痛快)。
本题解析:
小题1:推:推究、追究
小题1:A.?人称代词“他”/语气词。? B.?副词, “才”。C.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他”(前方)/互相? D.?介词,“在”/介词,“比”。
小题1:未被治罪但免职;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
小题1:①评分标准:2分。划线词语每处1分②评分标准:3分。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正确1分。
文言参考译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与他的表弟泉陵县人刘敏都很有名气。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刘备有一次外出视察时,突然来到广都县,看见蒋琬不理政事,当时又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罪惩办他。军师将军诸葛亮求情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治政以安定百姓为根本,不把外表的装饰放在首位,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才没有治蒋琬的罪,匆忙之中只免了他的官。……不久,蒋琬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蒋琬入宫作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成立丞相府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后来升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共同留守主持相府的事务。建兴八年,蒋琬代替张裔任长史,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带兵外出征战,蒋琬总是以足够的粮食和充足的兵力供给他(前方)。诸葛亮常说:“公琰以他的忠心和正直来寄托报国的志向,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给刘禅上密表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又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当时诸葛亮刚去世,远近的人都忧心忡忡。蒋琬才智出类拔萃,处群臣之首,既无悲伤流露,又没有喜悦的神色,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由此众人心中渐渐佩服他。延熙元年,(刘禅)下诏书给蒋琬,说:“盗寇没有消灭,曹睿骄横凶恶,辽东三郡人民惨遭暴虐,于是联合起来,与魏绝裂。曹睿大兴各种劳役,往来攻打征伐。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您应整治行装,统率各路军队屯驻在汉中郡,等待吴国的行动,东西构成掎角之势,伺机进攻。”
东曹掾杨戏平时待人简慢,蒋琬与他谈话,(杨戏)有时不理不应。有的人想要在蒋琬面前陷害他,说:“你与杨戏说话,他不理不睬,杨戏不尊敬上级,不也太过分了么?”蒋琬说:“人的心性不同,和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表面赞同,而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引以为戒的。杨戏想要赞成我是对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爽快。”又如督农官杨敏曾诬蔑蒋琬说:“作事昏庸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主事的人请求追究惩治杨敏。蒋琬说:“我的确不如前人,(他)没有什么可以追究的。”主事人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去追究。主事的人则请求蒋琬下令去问杨敏究竟昏庸糊涂有什么证据。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那就是作事不合理,作事不合理,那么就昏庸糊涂。还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关在狱中,大家担心杨敏必死无疑。而蒋婉并无偏见,杨敏得以免去重罪。他的爱憎好恶合于道理,都像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轲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
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遭受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子闻之,驰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
C.荆轲一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唱起了悲歌,送行的士人也都垂泪,慷慨悲壮。荆轲就在这凄凉悲怆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D.图穷匕首见后,毫无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群臣惊愕、秦王惶急、左右惊呼都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荆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