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23:48:38 【

1、单选题  下面是记者采访于丹老师的节选,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记者:您做“《论语》心得”这个节目的时候,预料到它会这么火吗?
于丹:
记者:您和易中天老师有什么相同之处?
于丹:
记者:你把《论语》讲得很通俗。
于丹:
记者:这说法很新鲜呀。
于丹:
记者:除了《论语》您还讲了庄子?
于丹: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周杰伦和孔子我都喜欢。
②“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③ 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什么叫成一家之言?那就是熔天人古今于一炉,言一己之心声。
④ 子曰,人这辈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是三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还是三条。所以我讲的是歪批三国。
⑤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A.②④①③⑤
B.③④②①⑤
C.⑤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谈话的特点,联系上下语境,如“歪批三国”与“易中天”有关,《论语》的内容,“新鲜”与“成一家之言”相应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四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宁谧馥郁翌日置辨滞消
B.甄别游戈纨绔瞠怪奖掖
C.珍馐装祯屏弃斐然暴戾
D.文椟引咎徇私鬼谲搭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辨"为"辩","消"为"销";B项"戈"为"弋","瞠"为"嗔";C项"祯"为"帧";D项"椟"为"牍","鬼"为"诡","汕"为"讪"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动(zhé)
(diào)
(tì)听
B.(xiè)渎
(qīng)诉
(dàng)
C.清(liè)
(tuān)急
(fēn)
D.(fǔ)衍
(náo)不休
(wěn)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幽咽泉流冰下难”。其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时凄清孤冷心情的诗句是“??____”,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此次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不止是比赛的胜负。
B.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C.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赢得对应胜负,两面对一面。B诗一般的语言,不合逻辑,《我所知道的康桥》本身就是一首诗。C “是否”为两面,对此指代不明。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