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6 00:04:5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十事,荔对无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征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胤言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仕梁为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 ?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泊然静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寻领大著作。 ? 及侯景之乱,荔率亲属入台,除镇西谘议参军,舍人如故。台城陷,逃归乡里。侯景平,元帝征为中书侍郎。贞阳侯僭位,授扬州别驾,并不就。 ? 张彪之据会稽,荔时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读。寻领大著作。 ?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沈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 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数往临视,令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许,乃令住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方欲仗委,良须克壮。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荔终不从。卒,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子世基、世南,并少知名。 (《南史·虞荔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 造:拜访 B.未有板刺,无容拜谒?刺:名帖 C.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勒:统率 D.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除:任命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荔“有志操”的一组是(?) ①王欲见荔,荔辞 ②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 ③贞阳侯僭位,授扬州贺驾,并不就 ④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⑤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荔有志操,有才气。他九岁时就通晓五经十事;长大后,博览典籍,很善于写文章,历任士林学士、著作郎等职。 B.虞荔兼任中书舍人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热衷弄权,只有他与顾协淡泊退避,居于西省,只以文史为人所知。 C.虞荔很重亲情,他的弟弟寓居闽中,依附宝应,虞荔很思念他,多次请求宝应把弟弟送回,宝应始终不答应,虞荔因此感伤得病。 D.文帝对虞荔恩遇有加,常带他在身边,咨询国事;他生病后,文帝亲往探视,并赐鱼肉;虞荔死后,灵柩还乡,文帝又亲出临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参考答案:1.C 2.A 3.C 4.(1)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 ? (2)不久台城被攻陷,哀情孝礼不能表达,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1)除:_____ (2)女弟:_____ (3)春秋:_____ (4)蒙:_____ 2.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B.虚心欲相待 C.太夫人已不幸 D.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部分李陵劝降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这对塑造苏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殿阶(2)妹妹(3)指年纪(4)承受、受 2.D 3.(1)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 ,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呢! (2)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4.李陵劝降主要采用了以私情相劝的方式。这更加烘托出了苏武不为私情所动的赤胆忠心和高尚情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谢:辞让 B.入阙省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亲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1)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2)典校郎吕壹诬告说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彻底调查审问。 (3)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官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简:选拔。 B.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略:简略。 C.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或者。 D.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捶:殴打。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②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③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④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⑤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⑥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平易近人,身边人才济济。身为太子的孙登用平民的礼节对待下属幕僚,曾与他们同乘一车,同睡一床;被立为皇太子后,身边的人才更多。
B.孙登关心百姓利益,不扰民。他外出打猎,经常远远避开百姓良田,以免踩踏庄稼;休息时找空闲的地方,以免烦扰百姓。
C.孙登讲究孝道,对母亲恭敬、孝顺。对母亲派人送来的衣服,他一定先沐浴然后再穿,以表示恭敬;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生身母亲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临终上疏颇有见地。孙登盛年而卒,死前上书孙权,对治国用人等多有忠恳建议,其中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2)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5分)孙登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顿,让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再说这件事。
(2)(5分)奏疏是在他死后才呈报上去的,这让孙权更加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落泪。
本题解析:
小题1:或:有时
小题2:“待人接物”是指与人交往,第一句是对爵位的态度,第五句是他爱护农民庄稼,第六句是讲他处事。
小题3:“生身母亲”说法错,“登所生庶贱”,徐夫人是孙登的养母;“坚决要求”说法不恰当,孙登只是主张先立徐夫人为皇后。
小题4:第一句,每分句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致”“数”“长”“敕”译错酌情扣分。第二句,第一分句2分,后二分句各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绝”“闻”“摧感”“陨”译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在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推辞侯爵,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官,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就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官属,只是简单地使用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止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身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通,打发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废黜,住在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立为太子总共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部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胜。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他咽气以后,奏章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治国之道。(2分)
孔子:??老子??
小题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请作比较评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以礼(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
小题1:应是庶人无可议。因为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政权稳定,百姓相安无事,无所指摘。所以庶人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当然,就是“议”也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社会更加美好。如果是“庶人不敢议”,这样的社会实行的是暴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无道”。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段可知孔子:以礼(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
小题1:此题为评析题,有两种观点,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进行评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