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职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大意准确,译出“时名”“滞”“引进”)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大意准确,译出“薄”“迁徙”“盖”)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昧:不明。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④是李揆官职的调动,⑤是元载对李揆的报复,都是不受重视的表现。
小题3: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错,此时吕
已经罢相。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文意的理解,更要注意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时名”“滞”“引进”;(2)中的“薄”“迁徙”“盖”就是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③第:但,只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
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帝以群议终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
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籍:登记。这种用法详见课本必修一《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至”。
小题2:C因为。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竟然。D动词,做,担任;表被动。答题时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原句意思,然后根据原句意思确定虚词意思,如果虚词用法不能从意思上确定出区别,可以从虚词前后的关系断定。
小题3: “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有误,应为“宋太宗还是说不会这样”此句重点考查文言词语“然”意思为:这样,指示代词。
小题4: “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有误,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好学习,精通古今,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不利地位,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太宗诏令询问此事,陈靖上奏五策,说:“明令赏罚;安抚士众;持重示弱,等待机会举兵;允许帅府自找谋士幕僚;将帅能够在境外有自主权。”宋太宗对他感到惊异,改任为将作监丞,不久,担任御史台推勘官。
当时,殿试进士,多选择文章先完成的人为高等第,士大走都因习浮华,崇尚敏捷快速。陈靖请求把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等到唱名时,有的果然是知名之士,即置于上科。淳化四年,陈靖出使高丽回来,提点在京的百司,改任太常博士。
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诏令有司商议推行均田法,陈靖议论说:“法规不能即刻变更推行;应该先让州县检查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产,登记在册,招募百姓耕作,责令州县地方官鼓励百姓耕作上交赋税,发给印纸记在上面。凡县管垦田,看其高低等级予以赏罚。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然后按照人口授给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赋税,大致按井田之制,以此为授田原则,颁行四方。”宋太宗对吕端说:“我想恢复井田,只是担心怕不行,陈靖的这个奏策正合乎我的心意。”于是召见陈靖,赏赐饭食,遣他回去。
又有一天,宋太宗又告诉吕端说:“陈靖说的虽然对,但府田不一定能开垦,租税不一定能收进,请令三司讨论。”于是,诏令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陈靖议论,任命陈靖担任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为副职。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还说不会这样。此后,陈靖想借缗钱二万来试行这件事,陈恕等说:“钱一拿出,以后不能偿还,那么民众就会受害了。”太宗皇帝因为各人的议论终不相同,才作罢没有施行。诏令陈靖出任婺州知州,又迁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以后,陈靖又陈列从前所论的劝农之事,又说:“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仰食于东南的供给,东南供给不足,就会延误国家的大计。请在京东、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劝农妁办法,以此来评价州县官吏的好坏等级,每年可节省江浙、两淮的漕粮百余万石。”又诏令陈靖条列奏上,陈靖请刺史行春耕之礼,要求县令劝勉耕种,讲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赏赐爵禄,置设五保以检举、蓝察盗贼,登记游惰的民众以供给劳役、耕作。真宗皇帝又下令三司议论,没有结果,最后都没有施行。
起初,陈靖与丁谓友善,丁谓被贬,他的同党都被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不适宜长期担任地方官吏,于是陈靖以秘书监身份辞官,最后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①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于是先解衵衣②,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遣人骑送之。临发,众人为之祖道,先供设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众人莫肯兴,衡坐而大号。曰:“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注]《渔阳》:鼓曲名;参挝(cān?zhuā):击鼓之法。②衵(nì)衣:内衣。(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阅:视察,考核
B.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晏:安宁,安逸
C.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可:堪,值得
D.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点:删改文字
2.下列的句子中,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
①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
②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③衡狂疾,今求得自谢
④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⑤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⑥死公!云等道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就有才辩。但他恃才傲物,只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投契。孔融曾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他。
B.曹操本想在大宴宾客时借击鼓之事一泄心中对祢衡不敬的愤恨,没想到祢衡竟当众把衣服脱得精光,使曹操反遭其辱。
C.刘表曾和众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亲自动手重新写了一份辞义可观的奏章。
D.心胸狭窄的刘表不能容忍祢衡的侮辱轻慢,而将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刀杀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或:与众不同),(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或:感情激动)。
(2)孔融退朝后责备(或:数落)他说:“正平(或:您)是个大雅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吗?”
(3)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折他(或:挫挫他的狂傲之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主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十己者至;人趋而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隗始。隗且被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注]①嘿:同“默”。②呴( x )籍叱咄:作践人,呵斥人。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然得贤士与共国共:管理
B.诎指而事之指:通“旨”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献
D.士争凑燕凑:奔赴
小题2: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刻画的燕昭王,是一个虚心求教、励精图治的国君的形象。
B.燕昭王关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的“同其甘苦”使他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这是他能复兴燕国、打败齐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C.郭隗虽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人,但他要燕王先从尊重他做起,这未免有些自傲之嫌。
D.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的方法同中有异:写燕昭王主要写他的言和行,写郭隗则完全写他与昭王的对话。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3分)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译出“币”“雠”各1分,全句句意通顺1分)
(2)(2分)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与百姓同甘共苦。(译出“吊”1分,全句句意通顺1分)
(3)(3分)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打仗。(译出“佚”“轻”各1分,全句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捐,抛弃,舍弃,丢弃。上古时,作为“捐献”的用法很少。
点评:在掌握有足够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定项的,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通过分析语境就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二是结构分析法,注意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语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三是语法分析,可以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它们的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B表修饰/表转折;A.“趁着”C.“凭借”D.“尚且”
点评: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应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其用法。文言文的用词造句是有规律的,只要处处留心,掌握规律,就能准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以”字,“以+动词”,“以”是连词;“以+名、代词”,“以”就是介词。有的虚词用法的判断,还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章理解两种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C,并未有自傲之嫌。
点评: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要准确把握题干中所提的要求;二是训练“以事解文”的能力,“事”就是事件叙述中所提供的事件背景和文段的注释内容,用它来帮助理解文意;三要掌握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项的方法,考题中设计干扰项的方法一般有:夸大事实导致谬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夹杂真真假假。掌握了这些,就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小题4:试题分析:
点评:要掌握翻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它需要我们掌握文言的词法、句法特点、固定结构,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并且要能够在翻译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翻译的基本步骤是:一是一定要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二是深入理解,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处,逐句翻译;三是如遇难句,暂时放过,上下文译完后再进行推敲。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因而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著我国混乱,乘人不备而进攻。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不够用来报仇。然而若能得到贤士一道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敢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人与老师相处,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亡国之君只能同仆役小人相处(这里是说越贤明的君王就越能招致才高的贤人,不能尊重贤人,贤人都会离去)。屈己之意(指:意思,想法)以侍奉贤者,恭敬地接受教导(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贤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虚心),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自己最先向贤者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嘿:沉默),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来了。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快步迎上来自己也就有礼貌地快步迎上去,那么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来了。依著几案,拿著手杖,斜视用手示意别人去做事,那么服杂役的仆人就来了。如果君主对人狂暴凶狠,随意打骂践踏,那么只有刑徒和奴隶在他身边了。这就是自古实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广泛选拔国内的贤者,而登门拜见,天下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便会)疾速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拜访谁合适呢?”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作为自己的老师。乐毅(战国名将,率燕军先后攻占齐国七十多城)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赵人,后为燕将)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活著的人,与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生活安乐舒适,不怕打仗。于是就用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国君原是晋国大夫,后瓜分了晋国)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军败,齐闵王外逃(至莒,不久被杀)。燕军独自追赶败退的齐军,深入到(齐都)临淄,掠尽齐国的财宝,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邑没被攻下的,只剩莒、即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秦王方还柱走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