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3-16 00:21:09 【

1、阅读题  西藏大地
马丽华
  ①山是大山,川是大川,青藏高原这片荒寒的高大陆就由这些大系山水所组成。用心地想一想,全世界哪里还能见到比它们更加浩瀚些的紫山峻岭了呢?尤其是,连脚下的地平线都已遥遥地高出海平面几千米,成为世界高极。我喜欢视野里充满山的时候,喜欢从几乎所有可能的角度端详它们:平视,俯瞰,仰望;喜欢看它们在各种光影里:朝晖里,迟暮里,光天化日下;喜欢以各种方式:乘车或徒步,去尽其所能地穿越和跋涉过它们。在藏十七八年,以山为伴。
  ②——它是焦干的……
  ③在不经意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北方母语自语。焦干这方言用在眼下刚好合适一不错,它是焦干的,焦干而茫茫。?
  ④山野上苍茫无际的阳光季风丝丝缕缕地剥蚀了岁月,干涸着生命。这生命,不光是哪一个人的,不光是哪一人群的,生命是一种泛指,所有的。
  ⑤智者说,水是最好的。幸好有了这些奔流不息的水。它们总在山与山对峙的峡谷和平川上要么平缓要么急急地经过。不舍昼夜,而且永不回返。凝神于流水的人,终将成为智者。它们不舍昼夜永不回返地远程奔走着,直至海洋的怀抱。沿途,它们就汇集了两岸永不止息地涌流而下的雪水、雨水和泉水。亘古以来雨雪泉水的冲刷就这样渐深渐宽了纵横交织的山谷。深深浅浅,枝枝蔓蔓,天造地设出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人类悄悄地出现并植根于这些大山的皱褶中一一那种令我多年来感慨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呵!我所到过的那许多村庄,无一不坐落在水经过的地方。我总是从这一山谷,进入另一山谷。涉过这一条河,走向另一条河。
  ⑥近两年来,我这样穿梭奔走于西藏中部的拉萨、雅鲁藏布江山结水流之间,访问着越来越熟悉的村庄和人们。那些山野不再是一扫而过的彼此类同的,不再是纯粹客体的漠不相关的。某种共同和共通雏系着我的情感和视线。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不然何以急切向往并兴致勃勃地走近那些村庄和房屋呢。这是一股重要的动力,在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没能张望过的地方,先人一步地去领略少为人知的生活存在,无疑是一种优厚待遇的被赐予。然而——
  ⑦意义不止于此。至少最终和最高的意义不止于此。对我来说,必经的过程要比目标的到达更富有魅力和乐趣——为何对某一现象和行为兴趣浓厚,它们因何感召了我,从哪里获知线索,用何种方式从流至源,经由哪些人们去明了它,由此又牵扯出哪些未知问题,引我走向哪些更纵深的阡陌歧途……
  ⑧更不待说这些神奇的事物是以我长久感到新鲜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来表现和表述的--我对于西藏民间的全部知识,差不多都是通过藏语获得的。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访谈的时候正是神思飞扬的时刻,一些能够捕捉到的单词脱离它本来的轨迹去引领思想天马行空。简单的翻译提示,就使心领神会,引申联想,举一反三。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
  ⑨更何况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缘分与那样一些泥土里生长起的人们相逢,从一些表象入手,一度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在那里,最神秘的也是最明朗的,最繁琐的也是最单纯的,最平凡的也是最神圣的,最无l心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
  ⑩也终于走进了最神奇最玄奥的超验世界。
  一度加入了群舞与合唱的行列。
1.文章第②段中“它是焦干的”,写出了西藏群山的什么特点?作者不经意使用方言词汇,体现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感叹“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文中从哪些方面赞美了西藏的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作者说“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探求整理西藏文化现象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越周密,诗的境界越深刻;联想越丰富,诗的境界越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需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需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20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6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大片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山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型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26)
1、第段说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开始一个新的历程”,“新的历程”指的是什么?(3分)
2、文章抓住哪些典型事件或细节来表现“托尔斯泰的追求”这一主题的?(6分)
3、第段“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4分)
4、第段,“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5、文章~连用几个短句子,起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念想儿
叶稚珊  
  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1)
  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薄衫厚袄样样不缺。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2)
  好像还不到中年,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称为遗产。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我选择了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3)  
  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一代大了。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看!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服。”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4)
  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念--想,真是贴切极了。(5)  
  在衣柜中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上过身,簇新簇新的。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怎么也没有舍得捐出去,平展展叠起来又收好。这是妈妈留给他的看的见摸的着的最温暖的“念想儿”。(6)  
  婆婆不会针线,这身衣服是1977年初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们母子带上布票、棉花票,乘7路公共汽车到西四、白塔寺,一路买了里子、面子、棉花,在白塔寺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成衣店做的。那时没有私人裁缝,这是一个街道开的店。藏蓝色的咔叽布面,大花布的里子,这种中山装式的棉衣现在真是难得见了。(7)  
  婆婆的腿年轻时就做过手术,又经过“文革”中在湖北沙洋干校稻田的浸泡,不良于行已有多年,要强的她还常爱硬撑着走。他们去做棉衣,我送到西四北六条的西口,真想和他们一道去,可家里还有刚刚满月的孩子。望着高出母亲大半头的儿子搀扶着母亲的背影,枯枝灰墙的街景中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堵得满满的,眼睛发潮,自幼熟读“慈母手中线”,这时却分明看到了母亲心中那根长长的线。(8)  
  以“无冕之王”闻世的公公婆婆,这时正顶着“摘帽右派”的桂冠。丈夫从新疆苦苦挣扎挪到了河北固安,却怎么也进不了北京。每月回家一两次“探亲”,晚归早走,呆不足24小时,母亲不知给儿子吃什么好,不知跟儿子说什么好,忙忙碌碌还没坐稳,儿子又该走了。想想我们真是不懂事,三十大几的儿子还事事要妈操心。(9)  
  用了多少棉花用了多少布,嫡嫡亲的亲娘给儿子做的棉衣棉裤厚得几乎能站起来。守在娘身边的儿子,有娘的疼爱衣薄也暖和,离家的孩子,走出一步远娘也牵肠挂肚怕受饥寒。乡下的、城里的母子情是一样的。(10)  
  1977年的那个冬天,丈夫驮着新袄裤回了固安;1979年岁末,天寒地冻,他又捧着新袄裤回到北京,一天也没舍得穿。一纸“改正”,公公婆婆从此“无冕”,他们的身心却老得不能再老,无论喜怒,都再也承受不起了。离家十几年的儿子真的回来了,完整彻底地回来了,母亲笑--笑--笑……笑得有些不对了,躺下,再也没有起来。(11)
  念想儿,新里新面新棉花;念想儿,二十年后,还是新里新面新棉花。(12)
  把“念想儿”送到此刻最需要的人身边,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13)
  无实物的“念想儿”,一样的温暖蕴藉。 (14)            
1998.08.24长江洪水始退之日
1.文章第(1)段划线句中的“浸”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2.从文章的内容看,“念想儿”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第(2)段划线句的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旧的衣物记录着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引发作者温暖的回忆。
B.那些“不大穿”的衣物有着时代和情感的蕴藉,对作者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C.作者从小就有恋旧怀旧的情结,家中留下的旧物都让她感到难以割舍。
D.作者希望留下这些旧衣物长久地陪伴自己,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
4.文章第(7)自然段详细叙述做棉袄的过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之所以选择钥匙作为纪念,是因为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有价值的遗产。
B.作者怀着无限感激的接收丈夫和女儿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说明她是个包容大度的人。
C.作者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相互搀扶的背影几乎落泪,是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悲戚。
D.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上平实质朴,抒情内敛细腻。
E.从语言风格上看,整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与老舍《想北平》一文相近。
F.从行文结构上看,本文是以对“念想儿”的难以割舍之情作为串联材料的主线。
6.文章结尾的三段运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但愿”得到这套棉衣的人“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她还希望受捐者看到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联想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货币填不满十二亿胃囊
藏在胸中的奇妙皮包是胃,美中不足的是每只胃的下端都有漏洞。一日三餐的食物投入不断流失,而食物投人的本身又需投入;一连8年,人大代表纷纷建议制定《农业投入法》;一连8年,大会主席团又都将其纳人专门委员会的议程之中。
从1995年2月15日起,我国的胃囊总量增加到12亿只,以每只日容千克计,胃是日耗120万吨粮食的巨型漏斗。好心的境外朋友担心“准来养活中国”,有人则积极出谋献策:种粮不如买粮;进“口”还得进口;吃粮不如吃肉。
的确,种粮得跟土坷垃打交道,拖泥带水;而买粮只跟老板谈生意,干脆利落。不过用钱填胃,钱从何来?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大量的小生产者还是为买而卖,并非为卖而买。粮食的供应时丰时欠有弹性,多了卖不掉,少了买不到,刀子砍、鞭子赶都不行。而胃囊的容量却缺乏足够弹性,早填迟填,过饿过胀都不行。一户增产,这户农民增了收;户户增产,户户农民收入反减,是谓谷贱伤农。那么,粮价腾贵农民该成大款了吧?历史并没有这么乐观的答复。
公无前205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公元前47年,“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公元27年,“百姓饥饿,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升”;公元 291年,“关中饥,米斛万钱”;公元314年,“大饥,谷二升值银一斤”;公元402年,“谷价踊贵,斗直钱五千文,人相食,饿死者十余万口”;公元502年,“米斗五千,人多饿死”;公元785年,“河南河北饥,米斗千钱”;公元943年,“谷价翔踊,人多饿殍”……五升豆卖一斤金子,卖方未暴发,买方未办豪门黄金宴,这是历史的教训。
至于穷国任意买粮,只消拿出货币;富国慨然卖粮,伸出友爱之手,当然是盛情可感的,不过,历史也没有那么乐观的答复。
公元1846年,英国成了世界工厂,开放自由贸易,废除谷物条例,而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却造成饥谨,当时一贯储粮自给的印度则大量出口。公元1866年、公元1942年,穷国印度缺粮了,而一边缺粮一边出口。富国的面包却未见回流,结果,这两次分别有100多万和400多万只印度胃囊在“辟谷”之后永远停止了蠕动。
老百姓当然关心食物结构的调整,也不讨厌汉堡包、热狗和炸鸡。在食物链砌成的金字塔中,植物在下层,食草动物在中层,食肉动物上层。为了填满胃囊,粮肉的价值比率小于其使用价值比率,哪能不顾替代效应?
还是把货币投人农业,首先是种植业,土里刨食吧!
1.理解第一段中的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一日三餐的食物投入不断流失”指的是:?。
(2)“食物投入的本身又需投入”指的是:?。
2.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1)“粮食的供应时丰时欠有弹性”的含义是:?。
(2)“而胃囊的容量却缺乏足够弹性”的含义是:?。
3.作者主张“把货币投入农业,首先是种植业,”谈了几点理由,请分条陈述。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的大量料,所包含的意思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者”的诗意是一致的。
B.文章第六自然段引用印度与英国的史料,意在强调要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本国的粮食问题。
C.作者认为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的原因在于农业的资金投不不足而造成的粮食供应与粮食消费的矛盾。
D.作者认为百姓要关心食物结构的调整,提升食物消费的档次,在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

E.对比、举例的论证和形象的论述、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既具有思辨的深度又具有活泼的风格。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