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A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故D项与文意不合。A、B、C三项均可从文中找到依据:A项为原文第二句,是首句的解说句;B项据文中“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能表达”可知;C项可从文中第四段内容筛选出相关正确信息。
小题: A项犯了暗换主体的错误,原文是说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如同物竞天择,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据原文,“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为“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小题:文中第四段由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得出了“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推论。由此可知,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当为“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小题: A项强加因果,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于原文无据,系无中生有;D项,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显然夸大其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火烧乌巢的起因和经过。(《三国演义》)
(2)聂赫留朵夫在枢密院,听见办公室的人在谈论一场决斗。这场决斗指的是什么?请简述经过。(《复活》)
第(? )题
答:?
参考答案:
(1)要点:①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②袁绍谋士许攸建议分兵袭击许都,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③袁绍不听,许攸弃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队的粮草囤积于乌巢。④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⑤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
(2)要点:①小卡敏斯基被人打死的经过。②几个军官在饭店里吃牡蛎,照例喝了许多酒。有个军官对卡敏斯基所属的那个军团说了几句难听的话,③卡敏斯基当面斥责他造谣污蔑。那个军官就动手打卡敏斯基。④第二天两人进行决斗,卡敏斯基腹部中了弹,两小时后就死了。⑤凶手和两个副手都被捕,但据说关了两个星期禁闭又都获得释放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语言表达1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游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终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小题2: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小题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种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或: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4分)
小题4: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
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习惯从变化中看世界;
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共四点,一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项,原文第5段中“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的“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态”,而不是太极图;E项,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点评:解答这类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其表达的意思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小题2:试题分析: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广义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思维特征。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的相关阐述,来解释概念。因此就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对此的相阐述,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或句,加以整合即可。
点评:理解句意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句意,要掌握“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考题形式一般是单项选择,也有简答题。基本思路是: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范围变化;弄清句子位置,明确地位、作用;分析结构、手法,抓住关键词语;注意语序、关系,明确事实、逻辑;联系中心、背景,注意转述信息。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可见本题的答案就蕴含在以下的述说内容中。对此,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比如每段的中心句。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意旨即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古典建筑体系都是从木材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材结构,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存在相通之处。
2、作者打算提出一个各名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可译性”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各民族的建筑问题。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同一性质的建筑物的。(意对即可)
3、“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态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原则的突破和超越。这其实是一场哲学的革命,即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这种新的生态世界观,就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生态平等”,也就是主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平等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整体主义所主张的“生态平等”不是人类与万物的绝对平等,而是相对平等。?
生态美学所贯彻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观,实际上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包含了“生态维度”的更彻底、更全面、更具时代精神的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可将其叫做生态人文主义精神。首先,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所以,西方一些哲学家倡导一种把人类同其他生命带到更紧密联系的“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强调人类应从生态的和谐性出发,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它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一种回归。长期以来,人们在思考人的本性时,只涉及到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理性与创造语言符号的特性,而生态哲学与美学则从生态的独特视角,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态本性,包含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和生态自觉性,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态环链性。人类只有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而且,人的生态本性决定了人具有一种回归与亲近自然的本性。再次,它是对环境权这一最基本人权的尊重。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一种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是基本人权所在,而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支撑的生态美学就是力倡在良好的环境中人类“诗意地栖居”。?
小题1:下列不属于“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B.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
C.人类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以获得美好的生存。
D.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
小题2: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推断,下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符合“生态整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A.培根的“新工具论”提出充满工业文明特色的“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的理论。
B.佩西提出著名的“从人的总体性和最终性上来看人,从生活的连续性上来看生活”。
C.康德精辟地概括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提出了著名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D.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认为有理性精神的人决定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
小题:A、C、D三项均为理性主义的“人类中心论”。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