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6 00:38:2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曾华锋 当倦鸟归林,暮云合璧时,在燕南园树影婆娑的林中小路,时常可见一位清癯的老者在蹀躞漫步。他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学者”、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林庚,这条路他已经走了52年。 “以前晚上还能到未名湖边散步,现在只能在这里走走了。”林庚先生有点感伤地对记者说。岁月不饶人,已经92岁的他疾病缠身。“我听力不好,又患有白内障,看书很吃力。手也发颤,几乎不能写字。上半年大病一场,现在正在恢复中。” 林庚的年龄与新诗的年龄相仿,他的一生和诗联系在一起,是诗意的一生。1935年,他发表论文《诗的韵律》,“在追求韵律的声浪已因此路不通而消歇”的诗坛上,重新提倡创造新诗的“新的韵律”。1933年至1936年,他先后出版了自由诗诗集《夜》《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名动诗坛。 说起新诗的写作,林庚的话开始多起来:“我的写作先是从旧诗词开始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诗词已经不适合表达现代的生活和情感。1931年,我便从旧诗词写作转入新诗写作。在新诗写作上我没有受到谁的影响,也不属于什么流派。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流派,我认为是浪漫主义流派。诗歌流派从总体来看,只能分为两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果再细分,就是一些小流派了。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是小说的流派,讲究细节真实,诗如果太讲求细节就成散文了。所谓流派,就是在没有大路走的情况下,找小路、新路走,然后希望将小路能变成康庄大路。如果新路越走越窄,最后就只有放弃。” “写作和教学您更看重哪个?”记者问。“我曾经说过,教书为业,心在创作。我先是诗人,后是教授。我在研究唐诗的时候,就在想着新诗。我写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好几篇就是从《唐诗综论》中起出的,我经常在想怎样才能使新诗像唐诗一样辉煌。”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是一个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大.舞台,但“现在诗坛萎靡不振,公开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知名的诗人像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食指进了昌平精神病医院、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后自杀,当代的诗歌是不是已濒临绝境?”记者问。 林庚沉吟一会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人们想走一条新路,但走错了,结果越走越窄。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诗歌包括句式、语法、词汇。句式是基础,现在连基础都没建立起来,更别谈最重要的诗化。” 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 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拈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用诗人独特的眼光和艺术感悟撰写了《中国文学史》。在序中,朱自清先生说:“他将文学的发展看做是有生机的,由童年而少年而中年而老年;然而文学不止一生,中国文学是可以再生的,他所以用‘文艺曙光’这一章结束了全书。”“著者是诗人,所以不免一方面特别看重文学,一方面更特别看重诗;但是他的书是一贯的。”这本书后来又增编成《中国文学简史》,被一些高校作为教材,至今流传。 林庚讲课很有风采。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曾陶醉于他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一黑板一黑板的漂亮书法”。北大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说:“当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游国恩、王力、林庚等大学者给我们上基础课,大师引我入门,大师们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 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文系四老中的三位相继仙去,唯林庚硕果仅存。他对学术的研究无止境,90岁华诞时,送给来宾的礼物是刚出版的新著——《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我这两本书的出版,只想说明:我还在工作。” 在采访结束时,林庚幽默地说“答卷完毕”。之后,他用颤动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风清骨峻的八个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暮色降临,窗外迷离一片。记者忽忆起林庚早年的诗《朦胧》: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春天如水的幽明/遂有一切之倒影//薄暮朦胧处/两排绿树下的路上/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1.本文开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林庚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如何从诗人和学者的角度介绍林庚先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特写式的手法,营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将一位踟蹰独行的老人形象展现出来,暗合文题“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2.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与新诗的年龄相仿;二是因为他的一生和诗联系在一起,致力于诗歌理论研究,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对诗坛作出了极大贡献。 3.第一次是为了说明林庚先生在唐诗研究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第二次是为全文作结,突出了林庚先生艺术生命永无止境的诗人情怀。 4.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方面来介绍作为诗人的林庚先生,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两方面来介绍作为学者的林庚先生。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8分)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①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②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④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⑤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⑥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呜。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台湾女作家简蝴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⑦继续翻阅资料——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⑧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⑨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⑩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问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11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 !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小题1:试简要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2分)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2分)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2分) 小题2: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⑩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虚幻形象”指以生命为代价来歌唱的荆棘鸟的形象;(1分)“确凿的存在” 指蝉为了几个星期的歌唱,的确要在地下 度过若干年暗无天日的生活。(1分) (2)蝉为了为了短暂的幸福——一夏的鸣唱和飞翔而甘愿经历漫长的痛苦。(2分) (3)蝉在即将从地下爬出,就要飞翔、歌唱的时候被做成了油炸食品。(2分) 小题2:①把蝉的鸣唱当成对人的生活的破坏与干扰,因而深恶 痛绝。②因蝉吮吸树法为生的习性而将其定位为害虫,必欲除去而后快。③古代把蝉视为身处劣境、品行主洁者的象征,喻之为品德纯正的贞士。④认为蝉若干年的地下生活和一夏的飞翔是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小题3:文章开篇处和第⑩段都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所不同的是,开篇处用的是反衬手法,用“我”驱蝉的气急败坏来衬托人对蝉的误解之深;(2分)而第⑩段则运用了正衬的手法,用传说中的荆棘鸟的形象,来突出经过若干年地下生活才获得短暂飞、歌唱权利的蝉的难能可贵。(2分)这样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像蝉一样按照自己的生存规律顽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物的敬意,凸显 了文章的主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为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只能证明古罗马已经有中国丝绸,但不能证明“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从下文可知,丝绸在古罗马的穿用基本在贵族。
小题2:D(原文是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执政时实现了“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而不是“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
小题3:D(A项,“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在原文没有依据;B项,“安息国也就主动打通了陆路交通”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没有任何改变”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
小题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绝对不存在的。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小题2: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
A.月照一孤舟
B.海日生残夜
C.黄河入海流
D.郡邑浮前浦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B(A“有我之境”,存在;C“只”,不对;D“手法相同”,不对)?
小题2:D(“浮”字与“涌”“垂”一样,是“比拟性的词汇”,“描绘出静中有动的风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3,4
小题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应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负起老人赡养的责任,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如果仍然不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改革的产物之一。
B.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C.孝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子女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是应该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A“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错,应是“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C.应是“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第二段说了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D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
小题1: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小题1: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