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小题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3分)
小题2: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小题2:驿寄梅花,?,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小题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小题4:转朱阁,?,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小题5: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6:?,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小题7: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小题8:一语天然万古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参考答案:
小题1:玉簪螺髻
小题2:鱼传尺素
小题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4:低绮户
小题5:渌水荡漾清猿啼
小题6:香雾云鬟湿?
小题7:两山排闼送青来?
小题8:豪华落尽见真淳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另外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簪”“髻”“博”“参省”“绮”“渌”“猿”“鬟”“闼”“淳”。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②临圻:友人所去之地。 ?
请从“情”“景”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
答:?
参考答案:即景寓情,情景交融。运用想象和比喻,将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中的感情,春色无边,相思无穷,气魄宏大,感情浑厚丰富。写离情而不伤感,形象丰满,基调明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独幽,胜境超然,涵咏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7分)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小题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3分)
答:?
?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稀”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它与“尽”、“密”、“肥”相照应,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小题2: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对统治者的不满)。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从“尽”可知,“稀”在诗句中是稀疏的意思,与“肥”相照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蚕农的丰收。
小题2: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前两句蚕农的丰收,与后两句的饥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的不满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