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6 00:51:0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4小题,共18分)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小题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4分) 小题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2、阅读题 齐白石的蒲草帽 孙 越 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 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 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 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 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 小题1: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称齐白石的画作为“奇怪和新鲜的东西”“鸡毛蒜皮”,认为其价值比不上“蒲草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透视乔布斯的传奇人生 乔布斯生于1955年2月24日。《乔布斯传》作者王咏刚说,小时候的乔布斯成绩不错,但绝对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甚至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学校勒令退学。“他还是个爱哭的、不合群的孩子,被同学戏弄后,会躲在角落里流泪。”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说,其生母是一名未婚在校研究生,养父母因为没有大学学历,差点失去抚养权,最后养父母承诺一定让乔布斯上大学,乔的生母才最终在收养文件上签字。 17岁那年,乔布斯进入里德大学学习。但一个学期后,他退学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在一生中做什么,也不知道大学能帮助我找到怎样的答案。但我几乎花光了我父母这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我当时非常的害怕,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有生以来做出的最棒的决定之一。我终于可以不必去选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了,我还可以去旁听那些有意思的课程。”退学后的那段时间,乔布斯吃尽苦头。为了旁听课程,他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地方睡觉;为了填饱肚子,去捡5美分的可乐瓶子卖;或者在星期天步行大约10公里,到一处教堂吃每周一次的免费餐。 这段时间,乔布斯旁听的一门书法课程让他受益一生。“我学会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之中改变空格的长度,怎样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样。那是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艺术精妙,那实在是妙不可言。” 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这也成为乔布斯一生的价值标准。 上个世纪70年代初,IBM和惠普等几家大公司统治着计算机市场,但这几个巨头都没有意识到微处理器的重要性,这给年轻的创业者留下机会。 1975年,大学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和其中学好友保罗·艾伦开发出能在微型计算机上使用的BASIC语言。第二年,乔布斯和他的初中同学沃兹,在一个车库里,成功拼装了一台个人电脑AppleI。盖茨当时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而乔布斯的想法是用电脑改变世界。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既是亲密的朋友,又是最大的敌人。 AppleI的第一单生意,净赚8000美元。4个月后,AppleⅡ诞生,这是一台让电脑在家庭普及的机器,后来也成为PC行业的经典产品。1980年苹果电脑的销售从1978年的780万美元激增至1.17亿美元。当年苹果股票上市,25岁的乔布斯,一夜之间资产达到2.175亿美元,26岁时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创立苹果初期,乔布斯认为自己太年轻,需要一个成熟的人来掌管苹果。于是他费尽周折从百事公司请来约翰·斯卡利,担任苹果CEO。乔布斯煽动斯卡利的那句名言是“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乔布斯和斯卡利共同执掌苹果的那段时间,苹果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广告(“1984”)。不过很快这段蜜月就结束了,斯卡利最著名的事迹就是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1985年,苹果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乔布斯和斯卡利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也白热化。最后董事会站到斯卡利一边,乔布斯被放逐了。”王咏刚说,“斯卡利是个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从此后12年乔布斯的发展看,那时候的乔布斯确实不懂管理。”在旁观者看来,这并不是斯卡利的错,这时的乔布斯扮演着一个“暴君”的角色,脾气很坏,他的管理方式就是不停地刺激人,让员工不停地工作,赶紧把事情弄完。 乔布斯离开后,苹果公司几乎没有知名的产品面世。1993年苹果业绩滑向低谷,在此情况下,苹果董事会只好请乔布斯重返苹果。对乔布斯来说,这12年的放逐也不完全是坏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苹果公司被炒是这辈子最好的事情,“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在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失去信心。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我做的事情令我无比钟爱”。 “乔布斯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他最后能达到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在这个行业里坚持干了30年,不断摔倒,不断重新爬起来。他对外很自负,但是他内心一定在不断自省,不断善于总结和提升自己。”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说。 2005年,苹果发布iPodMini替代品iPodNano;2006年,苹果推出网络电影下载服务;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和触摸屏Touch;2008年,苹果推出最薄的笔记本MacbookAir;2009年,苹果推出iPhone3GS、Nano5、Touch3;2010年,苹果推出iPad和iPhone4;按照计划,今年iPhone5将面世。 iPhone系列和iPad将苹果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宗教”。在“苹果教”教主乔布斯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选自2011年8月31日《济南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乔布斯对自己的身份十分自卑,所以他在上学时很不合群,经常被同学戏弄后独自哭泣。 B.盖茨让世界上每个人拥有一台电脑的愿望和乔布斯的理念相差甚远,因为乔布斯更强调电脑的作用,他要用电脑改变世界,两人的观念针锋相对。 C.乔布斯至今还对那段求学经历难以忘怀,因为退学后他可以选修他自己喜欢的科目了,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乔布斯一生的价值标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真实的自己,不后悔,敢于对世界说不,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 E.乔布斯其实不太懂管理。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在自己钟爱的行业里坚持干了30年,不断摔倒,不断重新爬起来。 (2)促使乔布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乔布斯为什么认为自己从苹果公司被炒是这辈子最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身,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文字阅读(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 小题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1、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浮”改为“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句子“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