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13.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4分) 答: ? ? 14.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依据文章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6分) 答:? ? ? 参考答案:12.D E 本题解析:12、D“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E“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参考答案:
(1)C E
(2)
(3)
(4)
本题解析:
(1)
(2)
(3)
(4)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遇刺。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陕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保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退色,它们为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下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在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全文看: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2分)
?
?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2分)
?
?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利用文中的话阐释其含义。(2分)
?
?
小题3:第三自然段中,“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是指什么?(3分)
?
?
小题4:文章最后写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
?
?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3分)…………(?)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松柏相比,它们就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赞美石缝间三种生命力倔强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C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松柏所表现出的与小花小草不同的精神境界。
D作者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述,让人领会到“艰苦的拼搏能使生命辉煌壮丽”的人生哲理。
E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F“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一句告诉人们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一切生命都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
参考答案:
小题:因为石缝间的生命是被环境规定和改变的,但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小题: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小题:被规定是指:生长在石缝间。
被改变是指:改变了田野上的同宗的生长形态。
小题:既具有生物的特征,又体现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小题:BDF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小题1: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小题3: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全球化的文化威胁;②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③炎黄子孙在疏离自己的文化。(一、二点各1分,第三点2分)
小题2:唐诗目前正遭遇危机,根源则在内部;唐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唐诗传达着诗人们高贵而永恒的精神;唐诗有着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是民族的瑰宝。(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小题3:正是因为李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了现在读唐诗的意义,并重新认识了唐诗的价值,它是本文写作的触发,并使得作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作者的认识提供论据,令人信服。
本题解析:
小题1:局部概括题。先分层,后提要。首先要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然后提取要点,进行组合。、层与层之间,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取其“主”;答题方法:有摘句法、合并法、提炼法三种。本题原因本应分外因与内因两点,但3分的分值告诉我们应答三点,因为外因又分两点:全球化的文化威胁与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注意用序号答题。
小题2:整体概括题。一般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在粗看题目后通读原文一遍,先解决“文本各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何种关系”“全文主旨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接下来,逐一细察每道题的考查方向、限制要求,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找准答案区间;第三步,则是分点、具体作答——“分点”,强调答题思路的周全,“具体”要求紧密联系原文,充分利用好文本中的关键词、核心句。
小题3:作用分析题。本题考查选材组材的方式,组材有主次、详略、小大之分,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这是一个小题材,抓住看似平凡琐碎的微细节反复写,既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之用,又可以作为线索串起全文和作为媒介触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
陈方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他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
(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说的“晃荡青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中国年轻人为什么渴望晃荡青春?(6分)
小题2: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具体表现:没有固定的工作,选专业不必考虑就业,年龄大了也不结婚成家,到处旅行(4分,每点1分)。原因:认为年轻就应该有年轻的状态,不屈从于世俗的压力,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兴趣生活(2分,意对即可)。
小题2:社会习惯、主流社会舆论的压力,要结婚成家的家庭压力,就业、未来养老的压力。(6分,每点2分)
小题3: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之所以不敢随心所欲晃荡青春,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的生存的压力,社会对年轻人提出了种种世俗的要求;而只有当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减少,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随心所欲地生活;只有到年轻人能够晃荡青春的时候,才能以此证明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少。(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小题2:这是一道概括分析原因类题目,从文章交待来看,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舆论、家庭负担和将来命运。
小题3:二注意阐释清楚“晃荡青春”和“社会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