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6 01:10:0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郑达山退休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虽然还受命最后送他一次,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就很怅然地拒绝了。郑达山一只脚刚从门外伸进来,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郑达山换过鞋,朝会客厅走去,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然后沿着池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需要妻子、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今天刚正式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场面。外孙们刚放暑假,由妻子带着,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乐园去了,晚饭也许要在外面吃,然后去听最近轰动全城的外国某演奏家的萨克斯演奏会。他虽然事先知道,还是觉得有些不快。 会客厅红木茶几上,刚泡好的龙井茶,还冒着热气。郑达山靠在沙发上,呷了几口茶,目光转向阳台。盆栽植物高大葱郁,笼子里鸟的鸣叫声清脆婉转,鱼缸中笨重的大海鱼缓慢游动。难得有这样清静的下午,屋里只剩下挂钟走动的声音。心绪复杂的郑达山从不快中抬起眼皮,将客厅的挂钟扫视一遍,确信在客厅呆了近一个小时后,便露出了过分惊讶的表情。往日里,郑达山除非有极重要的客人,一般在会客厅只待五到十分钟,然后进房休息。他需要跟人保持一种距离。 怅然中的郑达山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干,决定去散散步。他有个习惯,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他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出了小区,就到了河边广场。古柳浮动,远山与古河一起融入灯光初上的暮色里,很合他此时的心境。郑达山在拉二胡的老人身边坐下。好几年了,郑达山几乎每天都跟老人天南海北地闲聊。亲戚中有几个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人,郑达山一直跟他们保持礼节性交往,他却乐意跟这个陌生人老友似的闲话家常。有时,也只是坐着,在二胡凄凄切切的声音中,听老人诉说自己传奇的经历。老人也是军人出身,跟郑达山一样,只是两人结果太不相同而已。 这多少引起郑达山的感慨。假使许多年前那次陪赵司令上山的不是他郑达山,而是别人;假使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只顾往上走,没有注意到赵司令在半山休息;假如他没有停下脚步陪司令聊天儿,一起上山顶,赵司令会知道有个叫郑达山的人吗?会提拔他郑达山吗?郑达山有些庆幸。尽管心烦时他也羡慕人家清清静静的平常生活,但要让他用现有的生活去换,他还是不愿意。对郑达山而言他得到的是他这辈子最需要的,他郑达山既已改过来,就再也改不回去。 黑夜笼上来,灯光越闪越多。郑达山叹口气。他希望离职后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起先他以为这并不难,但今天家里的冷清,带给他的却不止是感伤。拉二胡的老人也沉浸在二胡声中:这辈子没白活,年轻时该走的路都走了,老来子孝,只是老伴儿走早了,把他丢在孤独中。看着老人孤寂的表情,郑达山想到自己的妻子。年轻时的磕碰早都过去了,这些年,她处处顺着自己,从不抱怨,如今真的离职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妻子和孩子们有点补偿?还是回去吧,郑达山又叹了口气。 郑达山走到家门口,呆住了。妻子、女儿和外孙像往日一样站在那里迎接他,三个女婿在下厨,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晚饭时,心绪很复杂的郑达山就多喝了点儿酒,看来有点儿醉意。女儿们劝他少喝点,其他人也关心地来劝他。郑达山看看妻子,妻子正对着他微笑。喝了一辈子酒,这一点儿根本就不能让他醉,妻子明白,女儿也是明白的。 郑达山起身进房休息,这次他没想跟任何人保持距离,是真的心累了。这一晚,郑达山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郑达山退休后第一天回到家里,虽然脸上是和往常一样的表情,但这其实是他故意在保姆面前掩饰自己波澜汹涌的内心。 B.第三段描写郑达山家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鸟鸣声和鱼缸中的大海鱼,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郑达山此时的清闲。 C.郑达山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是因为在这里会遇到熟人,他觉得与这些人的相互寒暄是不必要的麻烦。 D.小说在描写郑达山退休第一天生活的同时,还穿插描写了他退休之前的一些生活情况,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冷暖。
|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郑达山这个形象,反映了部分官员退休后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 小题2:小说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郑达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最后写郑达山当晚“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生活。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谈谈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D不得分。 小题2:①表现郑达山内心对与人交流的渴望,②用老人的经历反衬郑达山一生的幸运,③用老人对生活的坦然态度反衬郑达山的不知满足,④用老人对妻子的追思引出郑达山对亲情的反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小题3:①贪恋权位,喜欢被捧;②城府很深,表里不一;③为官谨慎,懂得自保。(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4)观点一:郑达山梦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①郑达山退休后仍喜欢在位时被捧的感觉;②退休后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冷落;③文章的后半部分虽然写他认识到亲情的重要,但他并未从失落中完全走出。 观点二: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一起的平常生活。①郑达山受拉二胡老人的影响认识到家人的重要;②晚饭时家人的关心让他体会到亲情的温暖;③官场也有心烦的时候,他也曾羡慕平静的生活。 (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有其他理由,若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描写阳台环境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反衬其心绪的复杂;C项,对原文“不必要的麻烦”理解错误;D项,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郑达山内心的失落。 小题2:小说、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2)对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3)对环境的作用;(4)对主旨的作用;(5)对情节的作用。其次,要考虑两种手法:(1)正衬;(2)反衬。 小题3:从他退休后回家的神态动作以及对家人的要求可得出其“贪恋权位”的特点。从郑达山与老人交谈时的心理和他回家后的表现的对比可得出第二点“表里不一”。从他陪同赵司令上山时的表现可得出其“为官谨慎”的特点。 小题4:这是个探究题,做探究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找论述的依据,并把这些依据组织到答案里去。要揣摩命题者意图,表达否定看法时要慎重,尽量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作者。还要充分利用题干本身提供的信息,答案符合题干要求。如本题就要结合前文的隐含信息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钉子上 [俄]契诃夫 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 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他们走啊走的,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他们走进前堂。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 “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①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 “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这群人扣上皮大衣的纽扣,走出去,懒洋洋地往一家小饭铺走去。 “你家里所以有鹅的气味,是因为你家里正好坐着一只鹅②!”档案副管理员放肆地说,“必是魔鬼把他支使来的!他不久就会走掉吧?” “不久就会走掉。他在我家里至多不过坐两小时。哎,我饿了!等他走了,我们先喝一杯白酒,吃点鰛鱼。……然后我们再喝上一杯,诸位老兄。……喝完第二杯以后,那就得马上吃馅饼。要不然胃口就差。……我的女人烤的馅饼好得很。白菜汤也烧好了。……” “你买沙丁鱼了吧?” “买了两听。还买好四种腊肠。……我妻子,大概,也饿。……不料他闯来了,魔鬼!” 他们在小饭铺里坐了一个半钟头,为摆样子而各自喝下一大杯茶,然后又往斯特鲁奇科夫家里走去。他们走进前堂。先前的那种气味更浓了。文官们从半开着的厨房门口望进去,看见一只鹅和一碗黄瓜。阿库丽娜从炉子里取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又不顺利,诸位老兄!” “怎么回事?” 文官们的肚子痛苦得缩紧了:饥饿可不是舅妈③啊,然而可恶的钉子上却挂着一顶貂皮帽子。 “这是普罗卡契洛夫的帽子,”斯特鲁奇科夫说,“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找一个什么地方去等一等。……这个人不会坐很久的。……” “这么没出息的家伙倒有这样俊俏的老婆!”客堂里响起一个沙哑的男低音。 “傻瓜就是交好运啊,大人!”一个女人的说话声附和道。 “我们走吧!”斯特鲁奇科夫哀叫道。他们就又往小饭铺走去。他们要了啤酒。 “普罗卡契洛夫是个有势力的人物!”那群人开始安慰斯特鲁奇科夫说,“他在你妻子那里坐上一个钟头,往后你……就有十年的造化呢。这是运气来了,老兄!何必伤心呢?用不着伤心。……” “就是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用不着伤心。问题不在这儿!我不痛快的是我的肚子饿得慌!”过了一个半钟头,他们又到斯特鲁奇科夫家里去。那顶貂皮帽子仍然挂在钉子上。大家只得又退下阵来。 一直到傍晚七点多钟,钉子才解除负担,他们也才能动手吃馅饼!可是馅饼干瘪了,白菜汤不烫了,鹅烤焦了,总之斯特鲁奇科夫的前程破坏了一切!不过呢,他们吃得倒是蛮有味道的。(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 [注]①暗指他们的上司。②在此是骂人的字眼:蠢货。③俄国谚语,意谓“饥饿无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看到钉子上挂着的新制帽,文官们面面相觑、脸色发白,这表现出他们担心私下的聚会被上司发现的恐惧心理。 B.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的回答以及知道上司“至多不过坐两小时”这两个细节,暗示出那位上司是他家的常客。 C.作为同僚,小官员们深知斯特鲁奇科夫的苦衷及其中的隐情,他们在取笑、挖苦他的同时,心里也可能很羡慕他。 D.小说借助普罗卡契洛夫与斯特鲁奇科夫妻子的两句简短对白,着重展现了斯特鲁奇科夫妻子厚颜无耻的嘴脸。 E.从叙述视角看,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视点来叙述、描写,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客观、冷峻、幽默。 (2)小说中的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文中画线部分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段文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人公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钉子上的帽子”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结构情节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斯特鲁奇科夫是一个通过不正经的手段来换取官运的沙俄下级官吏;他愚昧猥琐、虚荣怯弱、逆来顺受;他是一个被沙俄封建等级制度扭曲变形,丧失了人格的奴才。(意对即可) (3)①表达了三层意思:极力说明家宴准备充分,食物丰盛,突出诚意;诉说妻子的无奈和无辜,为她开脱;强调上司的到来纯属意外,表达对上司的不满。 ②日的在于掩饰自己的尴尬、难堪和心虚。(意对即可) (4)示例: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深刻、内涵丰厚。 ①摄取生活中的小事件,截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横断面,对当时的俄国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剖。②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畸形状态,彻底暴露了在等级制度压迫下扭曲病态、丧失人格、丑陋不堪的灵魂。③其中蕴含着作家复杂的思想:既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又有对世事炎凉的感叹;既有对惨淡社会的愤怒,又有对时事弊端的针砭;既有对官僚的批判,又有对人性的鞭挞。 观点二:使小说的形象鲜明、人物多样。 ①钉子上的帽子是权势的象征,使小官吏们望而却步、狼狈不堪、心惊胆战乃至落荒而逃,这种漫画式的夸张更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内涵。②重点刻画了斯特鲁奇科夫屈辱、辛酸、庸俗与麻木的奴才形象,揭露了以普罗卡契洛夫为代表的上层官僚仗势欺人、厚颜无耻的贪婪嘴脸。③粗线条地勾画了一群小官吏的群像,表明当时那种没有人格,屈服于权势,像奴隶一样生活着的“小人物”比比皆是。 观点三:使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曲折:①以钉子上的帽子为枢纽安排明暗两条叙事(赴宴)线索,使结构集中紧凑。②以钉子上的帽子作为矛盾冲突的交汇点,展示各种矛盾,推动情节发展。③围绕钉子上的帽子,安排三次赴宴三次撤退,使情节跌宕起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收获了一季小麦后的中原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土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那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的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在我们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农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GDP统计中效益最低、越来越不被人看好的一个产业。在那些高端的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中,农业便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直接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而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也不能直接是房地产。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以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制造为一种巨大社会需求的聪明人,他们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试图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利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质疑过这种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种人与财富关系的伦理观念。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观。 伦理关乎全人类。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一切社会规则以全体人类利益为考量的世界上。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人是资源,土地也是资源,都可以用来创造经济效益。而当土地成为资源时,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上盖工厂或商贸中心。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农业需要作出牺牲,土地产出的一切,农民胼手胝足所生产出的一切,都是廉价的,因为有人说这没有“技术含量”——几千年才培育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农作物没有技术含量!积累了几千年的耕作技术没有技术含量!只因为古人没有为一个公司的利益去注册专利。玉米、土豆在几百年前从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传入了欧洲与亚洲,但墨西哥的农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只为了从不得温饱的土地上挣脱出来,到城市里去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我曾经走在墨西哥那片被干旱折磨的原野上,在一株仙人掌巨大的阴凉下黯然神伤。我想起一本描述拉丁美洲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跨国资本无情掠夺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如果书名可以视为一种现实的描述,那么,当时在我眼前的墨西哥原野的确已经流尽了鲜血。当时眼前的地形地貌,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的描写乡村破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我每年都在我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种点儿菜豆。”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着那些土地里的最后一点肥力。(节选自阿来《大地的语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是世界上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也是唯一曾经被各种农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B.中国数亿农民耕作于田野,但是在供养城市方面却表现出吃力,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太快及社会对农业的忽视。 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再富有,其最基本的需求也离不开土地,因此创造更多的财富没有实际意义。 D.有的人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含量”,但在作者看来,经过几千年成长的农业,不可能没有技术含量。 E.在墨西哥时,面对干旱的原野的地形地貌,作者联想到墨西哥农民的悲惨境遇,并因此而黯然神伤。 (2)如何理解文中“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试图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如何理解其中“资源”一词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或思考,谈谈你对这种资源观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由来已久,甚嚣尘上。相当多的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的获得,没有认识到(忽略了)人类的生存生活对大地及其出产之物有最基本的依赖。(意对即可) (3)揭示了土地被掠夺和农业陷入困境的现实,表达了对土地和农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意对即可) (4)“资源”,是指具有经济效益的事物,其价值的高低由其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来体现。在这种价值体系下,事物的发展以经济效益的获得为目标,这就必然导致一切向钱看,导致世界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因此,这种资源观是有害于人的发展、有碍于人类进步的谬谈。受这种认识的影响,人或者逐渐沦为赚钱的工具,或者最终成为经济动物,也就不会再去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会再寻找心灵的家园了。同时,由于将一切都看成“资源”,效益至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会逐渐淡漠甚至荡然无存,就像守财奴老葛朗台的生活一样。也就是说,这种观念必然造成一种恶果:本来是要为人所用的资源却扼杀了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墙 立夏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有一堵墙,和一个名叫婉的女人。 一个寻常的午后,我骑车去往紫竹巷。这个古老的街巷,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岁月。 住过的房子如今变成了挂满饰物的店铺,只有那堵老墙,斑驳着青苔的印记,一如往日的清幽。 我发现在这个初秋我突然变得善感,很多记忆如陈年老酒的熏香令人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我仿佛又看见婉坐在落日余晖中的剪影,听见她在那儿柔声叫:“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 我记不起当时她多大年纪,我叫她婉嬷嬷。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住在我家隔壁,儿子上高中,女儿略小些。 婉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每天黄昏时分,她便搬出竹椅坐在门口,边织毛衣边等着她的两个孩子放学,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我曾经听见过街坊四邻在议论婉的来历。这个街巷没有隐私,大家都乐于打听别人的故事,而一个女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但婉似乎将她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云烟,让风吹散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最终都无从得知她的过去。 在我的记忆中,婉穿着清雅,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她跟紫竹巷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现在想来,她身上有确实一种别样的韵味让童年的我十分着迷。 她终究和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街坊聚在一起议论:“没见过这样的娘,伢儿去上学,看她那个紧张样儿,一天到晚说什么别顺着墙根走呀。不靠墙走,难道让他们走在马路中央?” “是呀是呀,那天我的伢儿在墙边走,她也神经兮兮地来说这话。” “我看这女人,脑子有点搞不拎清。” 隔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和墙的故事。而那时候的我,只知道一跑到那堵老墙边玩,她便会放下手里的毛活,过来拉我:“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她眼里突然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惊慌,就像妈妈看到我摔跤时的眼神,让幼年的我无比地依恋。 那个天空暗沉的雨天,婉迈着小碎步跑到古墙边,水花在她的脚下叭嗒叭嗒四处飞溅。她对着那个贴着墙根行走的路人喊:“别顺着墙根走!”她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拉回一个迷路的孩子。 路人惊惧地退后,甩开了她的手,婉趔趄倒地。 那天,我看到一个令我陌生的婉,她坐在雨巷的水洼里,无所顾忌,像一个孩子般肆意地哭泣。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 那天婉的眼泪打湿了整个小巷,打湿了所有人的心。 其实,婉的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战火蔓延的年代,一户寻常人家在枪炮的间隙中东躲西藏,却终究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一堵在轰炸声中坍塌的墙壁,那堵沉重的墙,最终埋葬了婉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她的丈夫、她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 战争,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觉战争可以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这个宁静的午后让我感觉如此忧伤? “后来呢?”我望着面前这个女子。 “后来她收留了我和哥哥,再后来我们就搬到了紫竹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妈让我走之前来跟你告别一声。妈一直都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是个很乖巧的娃娃。”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紫竹巷,看看那堵老墙,看看那条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童年岁月的古老街巷。 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 4、当婉被陌生人“甩”倒哭泣时,我听见妈妈叹息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这句话中的“一辈子的委屈”指什么?(6分) 5、小说主要写的是名叫婉的女人,为什么以“墙”为题?(6分) 6、说说划线段落“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在文中的作用。(5分) 7、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文本探究小说主人公婉的形象特点。(8分)
参考答案:4.(1)指婉被“墙”(战争)夺走了她引以为豪的丈夫、幼子和全部的生活希望。 (2)指她的善良举动不被人理解,她被人伤害。 5.(1)“墙”是构成小说的线索。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墙;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墙”有密切关系。“墙”把文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连接起来。 (2)暗示社会环境,是“墙”(战争)造成了婉家破人亡。她和紫竹巷的人们之间好像也有一道无形的墙,“墙“造成了婉的悲剧。 6.环境描写,描写眼前生活环境的安静和平,生活幸福美好,和婉生活的战争环境形成对照,表现战争的残酷,表达“我“对婉不幸遭遇的同情。 7.(1)命运悲苦:战争夺取了她的丈夫、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靠她一个女人抚养两个孩子,紫竹巷的人又不理解她; (2)聪明勤劳: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 (3)清雅善良: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收留了两个孩子,对他们特别好,她怕紫竹巷的人像她一样受到伤害,总是嘱咐每个在墙边走的人。 ?
本题解析:4.见答案 5. 见答案 6.见答案 7.见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 春从心出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_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 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5.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线索。 16.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本文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线索。 16.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
本题解析: 15.标题“春从心出”的含义就是本文的线索 16.题目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结合选文的主题我们不难概括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