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03-16 01:13:53
【 大 中 小】
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记住鲁迅,还原鲁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传承鲁迅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一节主要表达作者对鲁迅渐渐走出人们视野的心痛之情,显然,作者是要人们记住鲁迅;第二节围绕对鲁迅的各种评价和描述,指出,鲁迅的形象应该被还原成立体的,生活化的,而不是片面的;第三节的结尾说到了鲁迅的精神,在昨天、今天、明天都将滋养民族,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点评:抓住语段的表达方式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是此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本题着重看每一节作者的情感倾向,再加以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墙 梅苑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聘,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意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护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小题1:文章的标题是“墙”,但落笔却从“僻静的小径”写起,这是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托尔斯泰说:“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请从作者思路与立意的角度评价一下作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每次踯躅在小径上,总觉得那是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时光,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抛开现实的纷扰,在自由、纯净的思想世界里遨游。 B.文章第四段,第一处将“厚厚的”这一修饰语放在其他三个形容词之前是为了强调这堵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的功能。第二处将“高高的”置于开头,是为了与上文的“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 C.作者由小径的墙悟出了,有形的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矛盾的角色,但却是有形体的实物,不能恣意贻害人类,所以并不可怕;无形的墙建立在人类心里,而且一旦建立便无法拆除,因此是相当可怕的。 D.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象化为“墙”,使文章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学品位。
| E、在作者看来,山区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墙少,都市之所以繁华在于墙多而高。
参考答案: 小题1:(1)先从“僻静的小径”写起,是为后面写墙做铺垫。 (2)写踯躅在小径上的心旷神怡,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无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小题2: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这种“无形体”的“墙”使人类自身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因而势必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仇视、纷争”,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长、更远”。因此,是绝对多余的障碍物。 小题3:作者从一条最欢愉的小径写起,再写到小径上砌起的有形的墙,最后落脚到建筑人们心里的无形的墙,自然而然地引出话题,前两者从反面传导出了对无墙的呼唤。后一者从正面指出无形的墙的危害。从作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消除人类隔膜、实现人类亲善的强烈愿望。因而是一篇富有价值的作品。 小题4:CE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C.“无形的墙建立在人类心里,一旦建立便无法拆除”过于绝对,文中也无根据; E.关于山区落后、都市进步繁荣的原因论述均为强加因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完,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我国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各个特殊群体渴望认同自身的过程。正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行,这些群体产生了要在全球——人类环境的关系中认同自身的愿望。每一个群体都必须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其认同感。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以明确的方向,它充其量提供无方向的方向——追逐眼前利益。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 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固子渗进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提供了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舍失去生命。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固素更新了儒掌。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张汝伦《国学与当代世界》,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放学、文学等。? B,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摆脱现代性危机,是“国学”重新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之一。?‘ C.?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明确的发展方向,反而将毁灭的价值因子渗透进人类的生活。 D.人类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种种问题,古人对问题的思考逻辑,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另一种智慧和思想。 E.本文探讨国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中国国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0.研究国学有哪些意义,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答:?? 11,简要谈谈你对“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9.? A? E10.?传承传统思想和智慧,使我们能有不同于现代的另一种思维逻辑,在全球化时代找到具有自己文化特性的坐标和发展方向.让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立于天地之间。 11.提倡和研究国学,决不是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而是在保持本国文化特性的同时,借鉴外来文化、学术,更新和发展国学。
本题解析:9.(5分)? (A.对“国学”概念的理解有误,将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国学”与我国的“国学”混淆了。E“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中国国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误。) 10.(3分)?考察筛选文章的能力,回归原文。 11.? (4分) 结合语境来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22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表示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他从来没有这么放松地拉过琴,时而飞扬如瀑,时而沉滞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小题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6分)
小题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6分)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
①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3分);
②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可推及到其他人。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升华了主旨。(3分)
小题3:
①“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突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
②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
③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反差,引人思考。(2分)
小题4:
①这篇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叙述了主人公从儿时起近二十年的学琴拉琴,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又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的经历;表达了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批评);告诫人们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4分)
②启示: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第三自然段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C项“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小题2:文章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题;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考虑。本文“你必须做出选择”标题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文中主人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见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了文章主旨。
小题3:本题为考查情节的作用。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 ①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两个方面: 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感情,塑造人物某种性格。 (或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环境) ②对“情节”的作用。 如位于开头,就有“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如在结尾,就可能“照应上文”;还要考虑“推动情节的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等。 注意情节技巧:抑扬、线索、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③对“主旨”的作用。分析有没有“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体现。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考点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在近十年的高考中出现率达百分之百,且分值较高。概括作品的主题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主观到客观的原则。它主要考查两个方面:1.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文章为什么要写。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或目的、用意。归纳概括中心,提倡整体阅读,只有把握了全文内容,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抓住本质,进行联系。概括作品主题类答题模式:1.本文描写了……(记叙……事情,借……事物),抒发了……的感情(揭示了……哲理,寄寓了作者……的愿望)。?2.文章通过……的描写(本文以……为主线,描写了……),揭露了(赞扬了、表扬了)……,启示(呼唤)人们……。解答策略: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文章的“心灵”——中心。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文章中心和主题所在的地方。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主旨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主旨。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些什么,即所谓这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4.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关注注释等已知条件。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主体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
许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代表,它不但长久统治着中国人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便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实际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以通过舆论得到纠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伤害他人事件——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这样的伦理在如今社会萎缩了,沦落了。(选自201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理论研究还不够。
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民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
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研究上可谓是先走了一步。
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点给予了呼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
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
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
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用。
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
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
D.如果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儒家思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应有的载体。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