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A.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是 “割裂了传统”,主张“回归儒家”。 B.有人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张“走英美的路”。 C.中国文坛学界“批判鲁迅”的社会思潮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D.作者打算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方面。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根据“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中的“他们”可以明确其所指应是此句前的“……思想家、文学家”) ?
小题2:D(这是结果)
小题3:C(第四段没有说明“鲁迅”的价值)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药杯里的奠扎特
宗璞
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我住在这里,每天第一要事是烤电(一种治疗疾病的医学手段——编者注)。
精神渐好一些时,安排了第二要事:听音乐。在病室里,两盘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是我亲密的朋友,它使我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甚至觉得斗室中天地很宽,生活很美好。
三小时的音乐包括三个最后的交响乐“三十九”、“四十”、“四十一”。《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第四十一交响曲》素以宏伟著称,我却在乐曲中听出一些洒脱来。他所有的音乐都在说,你会好的。?
除了这疗那疗以外,我还有音乐。它给我安慰,给我支持。
终于出院了,回到离开了几个月的家中,坐下来,便要求听一听音响。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提琴组齐奏的那一段悠长芙妙的旋律简直像从天外飘落。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第二乐章快结尾时,一段简单的下行的乐音,似乎有些不得已,却又是十分明亮,带着春水春山的妩媚,把整个世界都浸透了。没有人真的听见过仙乐,我想莫扎特的音乐胜过仙乐。
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给人的是几乎透明的纯净。充满了灵气和仙气,用欢乐、快乐的字眼不足以表达,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是蕴藏着信心和希望的对生命的讴歌。
在死亡的门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他自己受了那么多苦,但他的精神一点没有委顿。他贫病交加,以致穷死,饿死,而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他的音乐是真正的“上界的语言。”
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莫扎特在音乐领域中全能冠军的地位有些像我国文坛上的苏东坡。莫扎特在短促的人生旅程间写出了交响乐、协奏曲、独奏曲、歌剧等许多伟大作品。音乐创作中几乎什么都和他有关,近来还考证出他是摇滚乐的祖师爷。苏东坡在宦游之余写出了诗词文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始终是未经册封的文坛盟主。他们都带有仙气,所以后人称东坡为坡仙。莫扎特生活在十八世纪,世界已经脱离了传说,也少有想象的光彩了,我却愿意称他为“莫仙"。就个人生活来说,东坡晚年屡遭贬谪直到蛮荒之地。但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始终有家人陪伴。莫扎特不同,重病时也没有家人的关心。但是他不孤独,他有音乐。
回家以后的日子里,主要内容仍是服药。最兴师动众且大张旗鼓的是服中药。我手捧药杯喝那苦汁时,下药(不是下酒)的是音乐。似乎边听音乐边服药,药的苦味也轻多了。听的曲目较广,但听得最多的,还是莫扎特。
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面对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
(选自宗璞《告别阅读》,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讲述莫扎特的音乐时,为什么要举中国文学家苏东坡的例子?(4分)
20.如何理解“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这一句子的含意?(4分)
21.请分析作者以“药杯里的莫扎特”为文章标题的用意。(4分)
2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莫扎特音乐的艺术魅力?试作具体分析。(答出两条即可)(6分)
参考答案:19.①强调莫扎特音乐才能的全面。(1分)?②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进行比较(1分),突出莫扎特人生的孤独及其在面对这种人生时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爱,(1分)同时也强调了莫扎特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1分)
20.作者意在表示庆幸自己能够听到莫扎特的美好音乐,(1分)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战胜病痛之后,还能继续欣赏莫扎特的音乐,(2分)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莫扎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1分)
21.“药杯里的莫扎特”是指作者生病服药的日子里,莫扎特的音乐一直陪伴着作者,使作者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觉得生活很美好。(2分)作者以此为标题,既是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给病中的自己带来的种种快乐,也表现出作者本人对病痛中的生活充满了乐观自信,对人生充满了热爱和希望。(2分)
22.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皆可。①比喻。如:“《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作者将乐曲比作灵巧的双手,写出了乐曲给人带来的亲切、柔和和温暖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乐曲的热爱。再如,“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将音乐比作甘霖,写出了音乐对病人们的心灵的慰藉,给人以战胜病痛的信心和勇气。②侧面烘托。“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我手捧药杯喝那苦汁时,下药(不是下酒)的是音乐。似乎边听音乐边服药,药的苦味也轻多了”:作者用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来烘托出莫扎特音乐的无穷魅力。③对比(类比)。如,“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作者用贝多芬音乐的太沉重、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太伤感等,来与莫扎特的音乐进行类比,突出莫扎特音乐充满了灵气和仙气,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评分标准:要求答出两点,每点3分(手法l分,例句及分析准确2分)。有其他理解且能自圆其说也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花?魂
黄?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19.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0.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21.本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2.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参考答案:19.娇羞?倔强20.因为它们都纤柔微细,都非常可爱,所以作者把它们比拟成“婴儿的呼吸”。21.坦坦荡荡,自在充满。(或:人不知而不愠。)22.D
本题解析:19.第②段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山花的描写,一个是想移栽到家里的想法,这两个层次各表现山花的一种特点。20.这是个比拟句,要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纤柔微细,可爱。21.要注意“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等语句的提示。22.A.是浅层次缘由,B.“生命力”“勃发生机”与本文中心不一致,C.“奋力拼搏”落入一般理解的窠臼。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6分)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鲜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有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加伤心了。”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的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节选自《牲畜林》
小题1:作者选择“牲畜林”这个地点来构建全篇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2:简要分析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3分)
小题3:结尾作者用野猫来作为与德国兵厮打的对象,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请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借助“牲畜林”这个场所,通过一个近乎小丑一样的人物朱阿来表现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了“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丧命悬崖。
C.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D.《牲畜林》被许多文学评论家称为“经典喜剧”,从结局安排看,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从表现手法上看,小说成功运用了较多的夸张、荒诞手法,形成了行文的喜剧性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和林子外的林子外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1分),“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是战争的避难所(1分)。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德国兵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1分)。
小题1:(1)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空,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2)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3)仇恨侵略者(3分)
小题1: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言之成理即可)(3分)
小题1: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引出牲畜林中各种动物的登台表演;
人物:刻画德国兵贪得无厌和愚蠢的形象、朱阿优柔寡断、心地懦善的形象;
主题:抑扬、表现村民的善良。(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共4分)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1:“简要分析”就是要结合内容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此题对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了考察。
小题1:B是并非是朱阿把德国兵直接引入牲畜林。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