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6 01:18:42 【

1、语言运用题  按要求仿写诗歌。下面是一首题为“礁石”的诗歌,要将“礁石”的斗争精神、被压迫情况、乐观态度,描写的更具体,请仿照第(4)、(7)和(10)诗句,分别写出与上下衔接的第(5)、(8)和(11)句。(6分)
礁石
(1)一个浪,一个浪
(2)无休止地扑过来
(3)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4)被打成碎沫,散开……
(5)                        
(6)它的脸上和身上
(7)像刀砍过的一样
(8)                        
(9)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10)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1)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语句仿写试题,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看,(5)句要写出斗争精神,(8)句要写出被压迫的情况,(11)句要写出乐观态度。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我们加入WTO后一方面,要按照世贸规则规范我们的经济活动另一方而,要研究游戏规则,打好擦边球.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C.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D.外出旅游,异地的风物固然让人迷醉,可是在商场购物时导购的劝说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擦边球”指规则或条例的边缘﹙A罪不容诛意为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C青出于蓝意为学生胜过老师。D不嫌麻烦,应用“不胜其烦”﹚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本报北京3月29日电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国家友谊博物馆、北京国粹会馆等联合倡议发起的“中华国粹传承与创新工程”日前在京启动。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中华国粹传承与创新工程宣言,倡议社会各界、海内外华人积极参与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来,擦亮中华国粹品牌,造福全人类。
A.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联合倡议
B.中华国粹传承创新工程日前启动
C.中华国粹传承与创新工程宣言发布
D.擦亮中华国粹品牌,造福全人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节目只是赢得大众的方式之一,若不在学习中发展自己,不在引进中提升本土化的创造能力,一味拾人牙慧,最终失去大众的青睐。
B.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与长辈相处时,更应该学会让梨推枣
C.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纳粹势力死灰复燃
D.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A、拾人牙慧:比喻重复或抄袭别人的话语或文章,与“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节目”不合B、让梨推枣:比喻兄弟友爱。而句中说的是“独生子女”和“长辈”,对象不合C、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贬义词,与“纳粹势力”相合。恰当。D、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与语境不合。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5分)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许浑的诗中,“愁”不但有长度,还有??:“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登咸阳城东楼》);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愁居然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又像??: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参考答案:①面积②到处移动③重量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