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参考答案:(1)kuǐ
(2)qì
(3)lòu
(4)zhòng
(5)yòu 通“又”;pù
(6)zhì 通“智”
(7)xìng 通“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
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小题2:(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选文表达的观点。乙则材料出自许由洗耳的典故。甲乙两则材料中,子路和许由对出仕与否的选择是不同的。子路的“不仕无义”明确表达了积极的出仕观。而许由的“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则明确表达了出世观,且该典故中许由洗耳的行为更典型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但将这两种人生观发挥到了极致的先哲都收到了后世的崇敬和赞扬,如孔孟、老庄。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自然追求积极入世的人生,许由继承老庄,厉行出世哲学,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不同的个人追求,均无可厚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弦高犒秦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骰。毅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尔墓之不拱矣
C.①左右免胄而下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作好了战争准备。
5.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C
5.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1)军队劳累,力量耗尽,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用“/”线画出。(3分)
子曰:“诵 《诗》 三 百 授 之 以 政 不 达 使 于 四 方 不 能 专 对 虽 多 亦 奚 以 为?”
参考答案: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解析:1、注意句式的对称;2、注意整体意思的梳理;3、注意语气变化,根据不会加以断句。如,不达——不能专对,这样就能打开四个点。
点评:第一处较难推断,最后一处也难一些。中间因为句式关系可能要好处理一点。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去处理,却不能处理好;让他出使四方各国,(又)不能从容地独立应对。(这样),即使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若获戾——戾:凶暴
B.兴举义兵——举:发动
C.妄相付度——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走:投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胡亥之杀蒙恬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C.夫能以大事小也——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D.而遭值董卓之难——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5.翻译文中横画线的句子。
(1)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1)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2)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3)恐怕被天下人看做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