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题 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小题2:?,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3:?,鱼龙潜跃水成文。
小题4:?,美人帐下犹歌舞。
小题5:?,恨晨光之熹微。
小题6:?,两朝开济老臣心。
参考答案:
小题1:日月忽其不淹兮,
小题1: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1:鸿雁长飞光不度
小题1:战士军前半死生,
小题1:问征夫以前路,
小题1:三顾频烦天下计,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参考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小题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小题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小题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小题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小题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小题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小题4: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也
本题解析:这几句默写,相对来说,难度并不大。就是第4小题“舳舻”“酾”这几个字容易写错。
点评:默写名句名篇的最大问题不是背不出来,而是写了错别字。为了避免这一点,对一些重要的句子一这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并对这些字词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词记把握。且在记诵时,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任选一组)
第一组
(1)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2)地崩山摧壮士死,?。(《蜀道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行》)
(4)?,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3)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5)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组:虽九死其犹未悔;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唯见江心秋月白;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二组:蟹六跪而二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盘飧市远无兼味;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新刚刚向觉慧诉说完自己对梅的思念和对瑞珏的愧疚,以及自己不能反抗的无奈,转瞬间就和弟妹们玩闹了起来。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觉慧想着,大概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吧。这让觉慧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家》)
B.朵拉虚幻盲目,不切实际,没有实际生活能力,没有任何经验,她只是一个宠儿,她把家弄得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却不思进取,不愿改正。但她善良,有自知之明。(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C.孔子的学生伯鱼问孔子的儿子陈亢“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的问答让伯鱼了解到了学习《诗经》《礼》的重要性。(《论语》)
D.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然而马谡一意孤行,轻敌大意,终于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虽极其不舍,然而军法如山,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却先帝“马谡言过其实,大可不用”的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