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为题材,诗人都借?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2分)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集中答案:1.①(2分)送别(离别)?杨柳?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2.(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集中解析
《送沈子福之江东》解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柳枝词》解析
第一句,似乎柳枝可以把船系住。第二句,酒只半酣,还未尽情尽意。下面忽然一泻而下,行船载着离人,径自去了,也不理会是浪涛还是风雨。一纵一擒,一顿一放,极工的技巧,极怨的离情。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驾驭与会熨帖卖官鬻爵毁家纾难
B.古刹诧异岔路叱咤风云姹紫嫣红
C.诘问攻讦桔梗残碑断碣孑然一身
D.装饰侍奉寺庙噬脐莫及舐犊情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尤其是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音。C项都读jié;A项“纾”读shū,其余读yù;B项“咤”读shà,其余读chà;D项“寺”读sì,其余读shì。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现今的网络媒体不再让读者只是成为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以“跟帖”的方式主动参与评论。请你针对下面的事件,也发一帖,表明你的想法。(不超过40字)(4分)
中国青年报12月2日讯 尽管有体检合格的手续、购车发票和残疾证,但是在北京居住10年的河南籍残障人士李冲(化名)今天到北京市交管局石景山区交通支队车辆管理站申请给自己的残摩上牌照,却被告知外地户籍残疾人的残摩无法在北京上牌照,只能回户籍所在地上牌照。李冲咨询了北京市残联,得到的答复与车管所的相同:根据“内部文件”规定,外地户籍残疾人不能在北京给残摩上牌照。
跟贴:
60;
参考答案:北京市有关部门根据“内部文件”增设限制,以外地户口为由拒发残摩牌照,是对残疾人平等享有的无障碍通行权的限制,没有履行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利的义务。(帖子角度不限。主张明确内容有意义2分,语言简明评论到位2分)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表达交流”中《讨论》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经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这种方式就是民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删改与添加。 ①虽然在民俗的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②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③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④民俗不是政令法律。?
⑤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⑥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①⑤②④⑥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④③①②⑥⑤
D.④⑥③①⑤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从两个不同角度点评,均不超过30字。(5分)
据报道,如今不少知名企业都在或明或暗地调整招聘的学历门槛,不再将本科以下学历排除在外。佳能(中国)公司总裁透露,今年公司将面向更广泛的应聘者,包括大专、中专、中技学生,他们只要有奋进的愿望和努力的行动,能够积极沟通,就会受到公司的欢迎。这种做法并非特例。某大型银行在招聘时学历要求为大专。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的经理也表示,己经开始放松学历方面的要求,因为他们注意到,大专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高,同时更珍惜现有职位。诺华制药公司总监也明确表态,只要应聘者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经验等综合竞争力达到要求,不会限制其学历。
答:角度一
角度二
参考答案:①从公司选人角度:公司选材“任人唯能”(任人唯贤),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这种转变值得称道。
②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施展的空间。不必因学历低而自卑。
③从社会角度;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有利于人尽其才,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
④从学校角度:企业量才录用,有利于学校克服教育积弊,培养能力型人才。
本题解析:任选两个角度,各3分。观点明确1分,有说服力1分,表述完整1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