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6 16:16:0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雨多极凉冷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小题1:试赏析颈联中“吐”“浮”两个词运用的妙处。(4分)
小题2:诗题为“雨多极凉冷”,为什么读后却无瑟缩之感?请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吐”字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山”以生命,把月亮从山间升起的瞬间写得极有动感,极具神韵;(2分) ②“浮”字不仅表明了雨后水涨的情状,又呼应了题目。(2分)
小题1:(2)尾联描写了雨后邻家外鸡犬撒欢、集市上有待售的鲜活鱼虾的情景,极富生机与活力;(1分)传达的是作者对乡村安逸生活的恬适、愉悦之情;(2分)读后令人心旷神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具表现力。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作于1162年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三年,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1)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作者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面扑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2)下阕词人由景入情,直抒胸中的深沉感慨。仕途升沉的遭遇,使他深谙人情世故,也习惯了世路的艰辛,因此心态也淡泊平和许多。面对令人陶醉的美丽如画的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欣喜,进而抒发了作者尽情地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小题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1分);“浅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1分),“分围”“向日”“迎风”,写出场面的宏大(1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1分)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1分)。
【小题2】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2分)“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无比耀目;“白马迎风”,气宇非常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苏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4分)
答:?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4分)
答:?


参考答案: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2分)(言之成理即可)
9.(4分)此句意为: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