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小题3:现代政府应如何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①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介绍了他质朴憨厚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等·②揭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专注之心。③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写传主取得一系列成就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出身寒门,“命运捉弄”。陈忠实出生在农村,他曾想极力走出乡村,结果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又回归乡村。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初次发表作品。在乡村,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小说初饮发表。③《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长期潜心写作,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受到高度肯定而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很大。④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
小题4:角度一:文学创作须沉静( 2分)
①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劝的。(2分)②正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可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的;这之后,他又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结合文本2分),③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才写出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再一印证了这个道理。
②角度二:文学创作须从生活的“五谷”中汲取养分。(2)
①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文学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分)②陈忠实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所以它才能静居乡下,从民间“采风”,汲取养分并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白鹿原》《日子》等优秀作品。(结合文本2)③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劝,是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他对法国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刻全面的思考;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看清了世人真面目”。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在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用排除法。B项文中说,陈忠实语言简朴,能一语中的。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D项原文是“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 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宇,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找到文章第一段,然后,通过分析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人物性格的总体介绍,然后再答出陈忠实成为杰出作家的原因。在结构上,文章第一段介绍传主陈忠实的形象特征,是为下文写他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做铺垫的。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读全文,逐段筛选,并分析概括陈忠实的人生经历。可以从出身、理想追求、事业、成就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如第二段是从出身寒门,理想追求的角度写的;第三段写他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埋头于文学创作这份事业中;后面几段是从《白鹿原》《日子》取得文学成就的角度来写的。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从“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中选取一个角度,然后结合着文章中关于陈忠实的具体成功事例来阐释自己的理由,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再结合着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如,选取“乡居得静”即文学创作须沉静。就要从分析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经历入手,陈忠实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之后,他又回到乡下,沉静起来积蓄力量,创作出了《日子》等优秀作品。在选择熟悉的文学作品分析时,如选择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的《红楼梦》创作之经历;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等。对自己选取的文学作品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语言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他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小题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或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或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身逢乱世,劲敌太多,让他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伺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实际略)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粗读文章,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错误,只能说杨荫愉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错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所以选AD。
小题2:此类题一般要从人物性格和一些事件中进行分析概括,在相关语段都有提示性的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以简练的概括出来。如文章第四段“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可直接引用原句;如文章第六段,在驱杨运动中,处理方法不当,引警察入校;文章第七段开头一句,鲁迅对他的打击,都可以直接引用原句即可。
小题3:此类题要通过回读全文,找出表现她性格刚烈方面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文章第三段“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可直接引用原句;如文章第九段“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可概括为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可概括为跟日本人对抗。
小题4:此题是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阐述理由时,要结合着文章内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来阐述理由。如要认同这种观点,可以从杨荫愉所经历的苦难中一步步的成长,最后赢得人们的尊重角度组织答案;如要不赞同,可以从苦难带给她的影响,以及她在教育事业上的奉献赢得人们的尊重等方面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小题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分)
“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
?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3分)
?
?
小题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3分)
?
??
小题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
小题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小题2:老人是个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小题3:狮子为百兽之王,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2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小题4:BD
本题解析:
小题1:前后两句话,两层意思:一是克服困难是真正人生;二是人的精神不败. 2孩子对老人的亲热举动表示深深钦佩老人的不屈精神,并重回老人身边.
小题2:一是答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二是典型的硬汉形象.
小题3: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的照应,二是突显老人要做精神之王的特点.
小题4:B项与主题不符,这篇小说的主题应是积极的、昂扬的;D项无根据,设想牵强附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眠
【美】布利安·约瑟夫 【译】庞启帆
布兰克患了一种绝症,他的主治医生建议他在死亡前进入冬眠状态。“十几年后,能治疗你这种病的药物极有可能会研制出来。”医生建议他与其等死,还不如赌一把。布兰克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非常幸运,在布兰克冬眠后的第13年,能有效治疗他的病症的药物研制出来了。布兰克原来的主治医生解除了布兰克的冬眠状态,并用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
在医生宣布他可以出院后,布兰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朋友顿德斯打电话。他直奔医院的服务台。“请问,我可以打个电话吗?”他问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
“当然可以了,不过你得付电话费。”工作人员答道。
“没问题。我今天就出院了,到时一起算进我的医药费账单。”说完,布兰克按下了顿德斯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布兰克激动万分道:“顿德斯,我是布兰克。感谢上帝,你的号码没变。”
“布兰克!”电话那边尖叫道,“你活过来了!哦,上帝!”
“是的,顿德斯,我活过来了,并且完全康复了。”布兰克说,“不过,现在我们先不聊这事。你快告诉我,我的那几只股票怎么样了?美孚石油,你先说这只。”
“美孚石油……我看看。嗯……美孚石油现在是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什么?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你没骗我吧?”布兰克尖叫道。美孚石油的股票当年是65美元每股,他买了1000股啊!
“没错,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那么……那么,通用电气呢?快告诉我!”布兰克激动地问道。
“通用电气现在是318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布兰克的手激动得几乎握不住话筒,因为他当初买了2000股通用电气,每股才25美元。“还有……还有,波音公司呢?”他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波音公司……3660美元每股。”
布兰克几乎要晕倒。他当初以每股38美元买进了波音公司5000股啊!他放下电话,摸着胸口不停地喘气。这一觉醒来,不但治好了病,还赚了两千多万美元,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先生,你没事吧?”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问。
“没事,没事。谢谢!哦,对了,我这次通话的费用是多少?”布兰克抚摸着胸口问道。
工作人员看了看显示器,说道:“1分46秒,200美元。”
“什么?”布兰克尖叫道,“两分钟不是20美分吗?你们这是抢劫吗?”
工作人员盯着布兰克好一会儿,说道:“你是13年前被冬眠的那位布兰克先生吧。你不知道,现在通货膨胀很严重,本地通话已经不是10美分一分钟,而是100美元。现在的物价是13年前的1000倍。”
布兰克失魂落魄地回到病房。一分钟前,他还为自己恢复了健康和突然成为千万富翁而兴奋无比,但现在……“虽然我的股票赚了两千多万,但我现在恐怕连医药费也支付不起。”他自言自语。
过了一会儿,他的主治医生走了进来。“布兰克先生,有一件事情现在必须跟你讲清楚,是关于医药费的问题。13年前,你给医院预交了100万美元,当初已经签订协议,这是维持你冬眠状态的费用。你醒来后,治疗的费用我们医院一分钱都还没收。你看,我们也想不到通货膨胀会这么厉害,物价几乎是13年前的1000倍……”说到这里,医生止住了。
“医生,你说吧,一共是多少钱?”布兰克有气无力地问道。
医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一共是8000万美元。你知道,这要搁在13年前,也就8万美元。”
布兰克一言不发。医生赶紧又说:“我向你保证,这8000万美元真的只是你冬眠醒来后的治疗费用。你不知道,其实在你冬眠后的第四年,通货膨胀就爆发了,之后物价就直线上升,一直升到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签了合同,所以,冬眠所花的费用尽管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上升,但我们没多收一分钱。我可以以一个医生的医德向你保证。说实话,医院根本没赚你的钱,有可能还亏了呢!”
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等物价回落到13年前时,再把我救活?”
小题1:结合原文概括布兰克被解除冬眠状态绝症治愈后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2:布兰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试联系情节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布兰克盯着医生说“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可信吗?为什么?(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以近于荒诞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小说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有戏剧性。语言极富表现力。
B.当顿德斯在电话中听到了布兰克的声音,忍不住在电话那边发出尖叫,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布兰克在冬眠后被救活过来的惊异心理。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布兰克股票的收益情况、13年后通货膨胀的情况等情节,都是借助人物对话来推动的。
D.文章结尾写布兰克请求医生把他再冬眠起来,是因为他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只有等待自己的股票升值足够支付医药费后重新解除冬眠。
E.布兰克这一形象是作者尽力鞭挞的,因为他是个爱钱如命的人,为了钱丝毫不关心家人,醒来后就急着打听股票收益。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刚出院时想了解自己购买的股票情况的迫切;②得知自己股票暴涨的激动狂喜;③了解现在的物价是13年前的1000倍的失魂落魄;④得知自己已经连付医药费的钱都不够后的绝望。(4分,每点1分)
小题2:(1)爱投机(爱冒险):身患绝症,毅然请求医生将自己冬眠起来,等待时机;(2)过分看重金钱:绝症治愈后,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股票收益情况;(3)软弱,经不起打击:知道自己支付不起医药费便失魂落魄,甚至要求医生将自己重新冬眠起来。(至少答到两点,观点和结合文本分析各1分,共4分)
小题3:示例一:真实可信。(1分)这一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身患绝症的布兰克在冬眠中好不容易盼来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但最终却要求医生将其重新冬眠,这一结局出人意料。但前面写他通一次电话200美元,“现在的物价是13年前的1000倍”,治疗的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等伏笔的描写,都使得情节的发展又在情理之中。(5分)
示例二:不够真实。(1分)因为布兰克因物价上涨已经支付不起医药费了,但他可以从自己的亲人、朋友、政府那儿获得支持;从原文看,布兰克有经商头脑,他可以东山再起,通过经商还清医疗费用;只要布兰克说明情况,医院也会根据布兰克的实际情况减免其医疗费用。(5分)(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小题4:DE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其心理变化主要是由迫切,到狂喜,到失落,最后以至绝望。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3: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4:D项,“只有等待自己的股票升值足够支付医药费后重新解除冬眠”于文无据。E项,“作者尽力鞭挞的”言过其实,“为了钱丝毫不关心家人”这一分析也有点牵强附会。(4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