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6:20:20 【

1、阅读题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诸葛亮用计取得了南郡,又取得了荆州和襄阳,试简述诸葛亮是如何取得荆州和襄阳的?


参考答案:
诸葛亮抓住了曹营听陈矫,取得了兵符,星夜诈称调荆州守城军马前去救南郡,趁机派张飞袭击了荆州;又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引出了襄阳守将夏侯惇,暗中叫关云长袭取了襄阳。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已。”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这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2.(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意思对即可)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
[美国]库?冯尼格
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
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
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
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
“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
“唔。”哈里说。
“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
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
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
“唔。”哈里说。
“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
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
“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
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
他们生活得好像满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
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
“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
“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她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
注:“奥瑟罗” “浮士德”“巴里斯”都是剧本中的人物。小题1: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5分)
                                    
小题3: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标题是串联本文的线索;交待了人物具有演员的身份;同时利用这一标题把演戏和生活结合起来,暗示了小说内容。
小题2:因为这是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详细描述这一情节为后文写两人在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作了铺垫;这样写还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比鲜明:哈里畏缩.不自信,海伦主动、热情。
小题3:答案一:不会。因为哈里是一个极为不自信的人,而海伦也只有靠扮演剧中的角色才能感觉到幸福;文中所说“他们生活得好像满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便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以扮演戏剧里的角色维持着的,脱离现实,非常脆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答案二:会。因为海伦是一个主动、热情的人,她总是能从角色的扮演中得到生活的幸福,哈里在她的鼓励之下也逐渐变得自信起来;文中所说“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便表明了这一点;只要他们维持共同的爱好,把戏中的幸福当作生活的幸福,就能够获得长久的幸福。


本题解析:
小题1:一共四个要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2:5分
小题3:人物形象.依据文本.评价分析各2分,共6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是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不是作者的原意。
小题1: D原文用“即便”是个假设,不是事实。
小题1:首先,速读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其次,作为自由阅读者,速读无法让人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温柔一刀,被其划伤与割痛)。再次,速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让人难以入心入脑地品读,有悖阅读的初衷。因此一个自由阅读者选择的真正阅读应是慢读。(每点1分)(第三点如果学生答成“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入心入脑的品读,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澄明与精神的丰富自由。”也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小题1:关于“史学的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史学的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小题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史学社会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
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须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史学的娱乐化”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史学的娱乐化”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A项,陈述的是史学社会化,不是史学娱乐化,见第一段。B项,“必经的途径”在文中无此信息。C项,不是最终目标,见第三段“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所以选D。
小题2:此类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科学性”与“娱乐化”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中对“科学性”与“娱乐化”的描述,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做出判断。B项,转述“有人”的认识,不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且最后一句“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于文无据。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A项,“娱乐化……简单快感”不是作者的观点,是波兹曼的认识。B项,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只是说不容易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D项,文章第四段只是在谈到“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时说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史学文体娱乐化都要如此。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