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23:3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20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6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大片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山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型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26)
1、第段说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开始一个新的历程”,“新的历程”指的是什么?(3分)
2、文章抓住哪些典型事件或细节来表现“托尔斯泰的追求”这一主题的?(6分)
3、第段“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4分)
4、第段,“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5、文章~连用几个短句子,起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离家出走,抛弃贵族享受,追求平民化的生活。
2、静谧幽深的庄园环境;普通得没有任何突出之处的坟墓;以82岁高龄离家出走,实现自己的理想;丰碑似的小说创作,与失之交臂的诺贝尔文学奖,等。
3、既包含了作者对托尔斯泰没有获得此奖的深深惋惜,也表达了作者对评委们的不满情绪。
4、运用了反语讽刺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看来,评委们并无眼光,他们并不理解他的理想与追求,实际上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感到恐慌和惧怕。
5、表达短促有力,生动简洁,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在82岁时开始新的历程的敬意。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邓艳玲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竞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6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了,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来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在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了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摘编自2010年第8期《中国周刊》)
1.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2段末“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这个词没有用好,它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不符合作为爱国知识分子钱伟长的性格特征。你认为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叙述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原因及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这个词用得好。钱伟长是一位爱国青年,他到外国求学,本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学成后回国,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因为外国的研究环境优越而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并不意味着钱伟长不爱国。
2.(示例)直接原因是“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因而“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希望学习能直接为国家服务(为了国家的需要)。为达目的,钱伟长找史学大家顾颉刚做叔父的工作,并软磨硬泡,用自己的热情感动了物理系主任,进了物理系,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示例)一是当时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学习的机会不易,应该珍惜;二是当时国家贫穷落后,应该在本学科取得最高成就,让有限的经费发展更多的学科;三是相互勉励,要努力取得顶尖的成就。
4.(示例)①“五项科学计划”是“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当时,尖端科学落后就要挨打,尖端科学上去了,国家就会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当时国家还比较贫穷落后,项目多,财力分散;只有财力集中,才能让尖端科学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③从当初我国原子弹的爆炸、火箭的研发,到如今的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球飞行,都离不开“五项科学”的奠基,所以说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
小题1: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小题2: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B.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A.[A出现于第①段“而专制主义和孔盂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的前面,属于另一个话题]
小题:B.[将“道统”的含义缩小了,不合文童.原文说:“道境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
小题:C.[依选文第④段末句可知。A‘而儒家不是”大绝对.B“都是”缺乏依据。D“决定性作用”有失分寸,不符合原文“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小题1: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文章中提到的《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有哪几条,请分条陈述。(4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年纪小,阅历少,学识浅的人很难看懂它。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另中学生头痛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里。
小题4: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踢”体现了一种力量,透露了一种深恶痛绝带有鄙视的心态,(2分)也形象地表明了教材编写者轻浮、缺乏理性的思想倾向。(2分)
小题2:1)《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与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不相吻合。(2分)(2)《阿Q正传》大量应用了“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与当代人阅读习惯有差距。(2分)  
小题3:AC
小题4:符合题意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A项“主要原因”错,C项应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
小题4:本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侧重于个性化、创新性阅读。可以从《阿Q正传》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出发来阐述,也可以从批评娱乐至上的角度入手,当然也可以对老师教授《阿Q正传》时如何将思想性和批判性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谈谈看法。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剃刀侠
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繁华热闹的环境,是为了?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进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E.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
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哪些情节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瘦老头儿荡刀。
  ②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
  ③剃头后老师傅又找几刀。
  ④上马后,小卒子问蓝翎爷,蓝翎爷不出声。
3.①形体上:蓝翎爷体肥身重,剃刀侠却是年老体瘦。
  ②身份地位上:蓝翎爷前呼后拥,剃刀侠势单力薄。
  ③处世态度上:蓝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剃刀侠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
4.①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②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
  ③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④散发出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