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语序倒置的一组是
[? ]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①③④⑥
B.③⑤⑥⑧
C.②③⑥⑦
D.①⑤⑥⑦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予乃摄衣而上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听其所止而休焉
C.有怠而欲出者/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藏之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游山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耰而不辍
A.己欲立而立人
B.不仁者远矣
C.闻弦歌之声
D.赤也为之小
4、单选题 下列句子,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交互/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B.思厥先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迅速/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2.选出加粗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B.驼业种树/李牧连却之
C.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一夫夜呼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弱天下之民
3.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赵尝五战于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D.祸患常积于忽微/且何谓阁子也
4.下列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人事哉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D.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