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43:47 【

1、语言运用题  下面文段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虽然卢梭永别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思想却长驻人间,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1794年,?甲?(①人们把他的骨灰护送到巴黎的“伟人祠”,②他的骨灰被护送到巴黎的“伟人祠”, 安葬在祠中的底下葬室。?乙?
?(③一只瘦臂举着火把,从墓中探出来,④从墓中探出一只举着火把的瘦臂, 似乎象征卢梭把光明带给人间。
A.甲 ②乙 ③
B.甲 ②乙④
C.甲 ①乙 ④
D.甲 ①乙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甲处,从句式和强调的重心考察,应选②;乙处,从构成象征关系的角度考察,应选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苏轼身处风云际会、党争不休的北宋中期,人生道路曲折艰辛。但我们读苏轼的诗文,却很少见到他怨天尤人的哀叹,而总能感受到那种达观旷放的情怀。他从不苛求人生的完美,对现实人生中的苦难都能安之若素,但又不苟且偷生,在极度的困窘之中,依然不失淡然飘逸的人生风采。
A.风云际会
B.怨天尤人
C.安之若素
D.苟且偷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用于此不合语境)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点评下面一段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过20个字。(5分)
据报道,汉语正在崛起,逐渐跃升为新强势世界语言。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国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
点评:?


参考答案:本题是对新闻进行点评 ,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准确简洁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
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 。
③注意字数限制,不要超过字数,也不要离限制的字数太远。离得太远,意味着说的过于简单,或者要点不全,点评不充分,不到位。
参考答案:汉语的崛起根源是“中国的崛起”。(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     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     
A.遏止震荡诧异
B.遏止震颤惊诧
C.遏制震荡惊诧
D.遏制震颤诧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震颤”可指节律性的心脏跳动,“震荡”则不可。“暗自诧异”:常习惯性搭配使用,意为私底下觉得奇怪。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4分)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椅子在,坐它的人去;笔在,用它的人去;书在,读它的人去;文章在,写它的人去。或人在,爱去;爱在,人去;人与爱都在时,青春去,岁月去,美好时光去……


本题解析:做这样的题,要找准句式,化仿句为填空,仔细申准题目的隐含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反复斟酌修饰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