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47:39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小题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小题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③统摄全诗。
【小题2】(3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得不到远人消息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小题3】(4分)①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②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后可知,前两句词是景物描写,故可从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角度作答,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等。一个“愁”奠定了全词的主基调。由下文描述的诗句内容可知,一个“望”字,统摄全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关键词体会。“独”与“暮”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愁望玉关芳草路”,“愁”“玉关”,由此可看出主人公的身份,即一位思念远人的女主人公。“消息断,不逢人”等不到信息的无可奈何;“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下片中时间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红泪”极言相思之苦。由此可知,终日的相思。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跃然而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此题考查尾联所体现的词人的思想情感,解答此题,可结合前面诗句具体分析。“干山万水”写出了闺中少妇与征夫相隔遥远,远望不见的愁闷相思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魂梦”“何处觅”表现了女主人公希望借梦来找寻的无奈之情,可见其相思之深切。因此,“情至之语”是对女主人公的终日相思的最好评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白居易因直言极谏,为当权者所忌,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作者已被贬为通州(四川达县)司马。元稹这首诗远寄江州后,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之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②焰:火苗。幢幢:阴影昏暗、摇曳不定的样子。③垂死:将死,这里是病重的意思。
①这首绝句主要采用什么抒情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有何好处?请加以较深入、具体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重点句是哪一句?为什么是这一句?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①这首绝句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全诗以景起,以景结,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写得凄楚哀怨,感人肺俯,扣人心弦。
②是第三句,它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影视中的特写镜头。诗人抓住最能引起人们想象、蕴藏量最大、最有社会意义、最有意趣的片刻,将其突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题解析:
(1)从诗中很容易看出,诗人并没有叙述与白居易之间的友情,首尾两句全是写景,自然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从所写的景物中可相应分析出所抒之情。
(2)诗词创作中的描写要突出形象,而要突出形象就要选取最富有内涵,且有情趣、有情味的细节,才能达到情意深厚,诗味隽永的表达效果。这在鉴赏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绝句、律诗和词中的小令的鉴赏,应以此为据,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宋]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郭沫若诗《凤凰涅槃》中凤凰自焚后,群鸟“哈哈”唱歌,这表现了什么?(《女神》)(5分)


参考答案:“群鸟歌”反衬了凤凰的崇高精神,这群鸟也是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阀、政客、野心家的象征,它们因凤凰的自焚而欣喜若狂,但凤凰很快就要再生,那些跳梁小丑的黄粱美梦很快就会化为泡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
“诗眼”属于诗歌语言鉴赏类常见题型,一般都是要考生找出诗眼或者词眼的。充当诗眼或者词眼的往往是动词或者形容词。注意两点:一、修辞方法的运用;二、有没有使用词类活用,让本来诗意有了质的变化;三、还要注意在描写和抒情上起的作用。
答题的格式:选出诗眼,解释词义,解释整句意思,分析修辞方法,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主要分为,能否让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能否让作者点染的意境更加优美,能否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