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52:5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贾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①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②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遇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是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厩,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涓其皂,筐其恶,器其溲,饲以美荐,秣以芗③粒,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④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⑤也,不犹逾于五羖皮⑥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说骥》刘禹锡)
  【注】①剂:古买卖时用的契券。②抃biàn:鼓掌。③芗xiānɡ:一种香草。④翘陆:举足跳跃。⑤缗(mín):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每串一千文。⑥五羖(gǔ)皮:春秋时,秦穆公知百里奚贤名,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其从楚人手中赎回。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之如此——易:简易
B.予方病且窭,求于肆——沽:卖
C.客有予以丧其宝——唁:慰问
D.抵挝策——以:介词,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予常马畜之”和“彼(裴氏子)宝马畜之”的一组(? )
A.秣之稊秕,饮之污池/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
B.评其价六十缗/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
C.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啮/饲以美荐,秣以芗粒
D.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我不知道朋友伯氏送给我的是一匹好马,而以常马待之,提供的居住环境很恶劣,喂养的方法也不对,后来也只能“以常马”卖之。
B.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好马,就出高价买了它,用养马的最高境界饲养它,后来,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C.我虽然失去宝马,但仍能以洒脱的心态对待,是因为我清楚这一匹马即使在自己手中,最终也很难实现其宝马的价值。
D.文章名为《说骥》,实为借“骥”说人,阐明“宝与常所在遇也”的道理,同时也抒发了因伯乐难遇而常导致人才埋没的感叹。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
  (2)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
  (3)像这样,即使它能熬一段时间,也将会仆倒在地。我又哪曾拥有宝物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搁
C.女也不,士贰其行/爽:过错
D.忧心孔,我行不来/疚:痛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廷评①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通“殁”,去世
C.蜀贼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祖父始终不后悔。
(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本题解析:
小题1:用来……的方法
小题1: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小题1:“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小题1:(1)语意通顺,1分;以,1分;数,1分。(2) 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之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善,陈孺子为宰臣壮也,犹不如人
B.士之廉节好礼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善遇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2分)(?)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分)
译: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2分)
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实施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2)楚国的使者回去后,把情况详细地报告给项王。
(3)派遣将领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捐:舍弃,拿出。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D连词,表转折;连词,于是,就。
小题3:①是评价项羽长处带来的结果,⑥范增病死不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排除这两句。
小题4:此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C中“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与原文不符,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是(? )
A.?山原旷其
B.?川泽纡其
C.?闾阎
D.?舸舰
2.?下列语句都含有“穷”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响穷彭蠡之滨
②穷且益坚
③穷睇眄于中天
④岂效穷途之哭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也相同
D.?①②③④均不相同
3.?找出与例句对偶句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句: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4.?对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云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日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5.?翻译下列句子。
(1)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1)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2)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