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久之,授朝邑尉 古之学者必有师 B.而不杀武三思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以功授中书舍人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D.幽求自谓有劳于国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或译为“平民韦氏”),幽求参与重要谋划,这一天夜里号令诏书都出自刘幽求的手。(“诛”“大”“是”“一”共2分,句意1分)
(2)崔湜等人都与太平公主结党,日夜密谋,如果不早做打算,将产生大的危害,皇帝将不能够高枕无忧了。(“与”“阴”“且”“太上”3人,句意1分)
小题5: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
本题解析:
小题1:“望”应解释为“愿望,心愿”。
小题2:A.音节助词/的;B.却/地;C.凭借/拿;D.都解释为“对”。
小题3:C项“诬告崔湜谋反”不对,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谋是事实,幽求并非诬告。
小题4:略
小题5: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募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3分)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 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早年任郎官司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他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要不应当因此这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员又有政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挠”应解释为“弯曲,屈服”,可根据上下文意判断。他在皇帝面前不畏惧,不屈服,才被皇帝欣赏。译为“阻碍”,于上下文不通。今有成语“不屈不挠”,其中的“挠”即为“屈服”之意。
小题1:①是宋均上任之前,上蔡的禁止令,与宋均恩德无关。⑤⑥是皇帝对宋均的慰问、追思,与“感动民众”无关。
小题1:D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理解错误,把“苛察之人”的两面性理解为“烦苛的人”“狡诈刻毒的人”两种人。原文“苛察之人”的两面性为:廉洁守法、狡诈刻毒。
小题1:(1)翻译“咎”“劳勤”“忧恤”对一处给1分,整句语意通顺流畅给2分。本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关键字词,句意不理解,则容易译错。(2)译对“执义”“失正”“虽”一处给1分,译出整句大意给2分。准确翻译关键字,首先要理解句意,否则,容易译错。例如“虽”最易误译为“虽然”。据下文的“死”,“虽”应译为“即便”或“即使”。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阳安众人。凭借父亲的职务担任郎官司,当时年仅十五,喜爱读经书,常利用休息日向博士学习,精通《诗》《礼》二经,善于辩论,提出疑难问题。到二十岁,调动补任辰阳长。当地风俗很少有求学的人而大都相信巫鬼,宋均给他们设置学校,禁止过多地祭祀鬼神,百姓这才安定下来。
调任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丧葬不得奢侈,宋均说:“送终超越礼制,过错是轻微的。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遵循教化,就以超过礼制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政令首先考虑的。”最终不肯旅行。
调任九江太守,九江郡多有猛虎横行,屡次为百姓的祸患,常常招募人设置槛阱捕杀,但还是有许多人遭受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自有依托的地方。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好像北方有鸡猪一样,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应力求屏除奸吏贪官司,一心考虑举荐忠诚善良的人,全部撤除槛阱,免除削减督促人捕杀猛兽的制度。”这以后,传言说老虎一起向东渡东江而去。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它们飞到九江郡界,就向东向西飞散离开,因此宋均的名场远近称赞。浚遒县有唐、后两座,百姓一起祭祀它们,众巫师于是挑选百姓家的女儿为山神娶妻,年年改换,百姓不敢与做过山神妻子的人家结亲,前后县令没有一个人敢禁止。宋均于是下命令说:“从今以后,给山神娶妻都要娶巫师家的女儿,不要肆扰百姓。”于是这种情况就断绝了。
永平元年,调任东海相,在东海郡任职五年,因犯法被免官司。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思念宋均的恩德教化,给他作赞歌,数千人到朝廷请求让他回来。显宗认为他有才能,永平七年,征召授予他尚书令。每次辩论争议,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裁可疑的事情,皇帝认为其中有奸诈的阴谋,大怒。各个书很惊恐,都叩头谢罪。宋均回过头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称赞他的不屈服,提升宋均为校尉一职。几个月后,出应试做河内太守,施行好的政治和教化。
宋均曾经卧病,百姓中年老有声望的人为他祈祷请求,早上、晚上询问宋均的日常生活,他是如此地被百姓喜爱。因为疾病上书请求免官司,皇帝派遣中黄门慰问他,于是留京养病。司徒一职窑,皇帝根据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含泪推辞。
宋均性情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用烦繁苛来显示精明的人,自身或许廉洁守法,但这些人乖张、狡黠刻薄,毒害百姓,百姓受害流离失所都是由他们造成的。早年任尚书令时即常常想以此向上陈千,只是限于当时的形势,因而未敢上奏。皇帝后来听到这样的话追怀悲伤。建元初年,在家中病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指学习阶段)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D.君子不齿(牙齿)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师: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其: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下烈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①而耻学于师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B.本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结论。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重要性。
D.本段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了“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唉!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有的(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小题4: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 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小题5:(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
(2)于是他们就有(招致)违拗亲情自命高洁的讥讽,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泽——遗风。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以,表目的。
小题3: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小题4: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
小题5: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1)计分点:凡、百、可;(2)违亲、绝俗、怀禄、苟安;(3)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披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B.始指异之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箕踞而坐 “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D.漫漫而游/起而归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游山之乐”的是(3分)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④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3分)
译:?__?__?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分)
译:?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译:?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②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很远。③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际”应解释为“交汇,相接”。
小题2:D项前者是修饰,后者是承接。
小题3:①写遭贬后忧惧不安;④写山势。
小题4:翻译时必须落实以下关键点:①句“然后”“不与……为类”、句意;②句“众人”、“下”、句意;③句“假”、“能水”、“绝”、句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