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6 17:14:14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2月,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未来的出路更是渺茫…… 有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有人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梦想;有人认为这是体验读书的感觉,获得读书的乐趣。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现实感较强的材料,材料内容可以概述为:
  很多人去北大等高校选择旁听,本题要求对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加以阐发,可以从人和事的角度立意,赞成或反对都可。
  (一)赞成:
  1.从坚守梦想角度:追求梦想//(倔强地)坚守梦想//梦想引导人生//人因梦想而伟大//有梦就有希望//心怀梦想,更要付诸行动
  梦想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选择怎样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无梦的人生。那些旁听者的行为之所以可贵,首先就在于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丧失了人生的努力方向,丧失了梦想和追求,随波逐流,蝇营狗苟。
  2、从52岁的范国梁或者年过花甲的老人求学角度:谈勇气、毅力的重要性//追求梦想(或达到目标)需要勇气//追求梦想需要毅力
  3.从清华北大旁听生求学角度:向学问跪拜//生无所息,求知不止//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体验读书的感觉,获得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乐趣
  我们的时代很多人为什么会消散了对学问、知识的执着和热情?那些旁听者不计成败、不计得失、不惜“面子”,执着地追求知识与学问,坚守自己对知识与学问的梦想,或许正让我们在时代的缺失面前看到了一线希望,看到了一线成就大的人生格局、大的社会格局的希望。
  4.从旁听生或整个事件的角度:享受过程,(快乐)在你心里//经历过,所以值得(快乐)
  往往是事关利害的计较,太现实,太功利,让很多人会忍不住发问,他们那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到底有没有什么利益考虑?一件事情有没有价值,并不在那些外在功利的是否实现,乃在于自我内心是否得到充实,快乐由心而生,价值由内而外,在那些对知识学问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日子里,尽管寂寞,内心却会很满足。
  (二)反对:
  5、从辩证角度: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成就梦想的道路有多条//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
点评: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例文
于无声处
情到深处,无言以喻,留下一片无声的细痕待心编织成一张柔软细腻的网,将这散于无声处的星星零零的情感收拢。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聆听乐团演奏的《梁祝》,当时我不曾深谙这曲调背后的深意,却为其中的无声之处而动容。只听得所有乐曲齐鸣时的将英台为山伯的殉情推向高潮。而后忽得无声无息,一种情感流淌散发之时,悠扬又起长笛独鸣,细腻温和又缠绵无尽铺出一幅化蝶得瑰丽和动容,也让我久久无忘这灵动的"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情感,大抵是一种无言却无尽的交融。友人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需言喻,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似乎这时在道些什么已无意义。无声的境界便是情感超越距离任载时空的永恒。联想起住宿时的一个清晨,朦胧醒来,睡眼望出窗外,远处的田野竟是紫霞的色彩。我心头一紧,不禁叹道:或许这无声无息的时刻便是我的苍茫中舆,是我的世界我的境界。此时依微闻得室友甜甜的酣眠声,于无声处是那么美。视线近了,便是母亲送我走入中考考场的一刻,她拉着我的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却半响无语。鼻子一酸,我明白这一刻的无声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的爱。无需在说什么,无声或许真是情到深处的境界。
中国文化也追求无声。于无声处并非真是无声无息,而是思绪的延伸,想象的发散。日落尽,人影独立斜阳,大多是古来文人追寻的无声之境。我们时常惊叹诗中词中一人一景,静谧往往缔造更幽远深邃的意境,如同中华书法中那黑字白章间独特的留白,恰若书法中的无声之处,体现一种心胸的博大,文化的精神。
于无声处,更是一股道劲,它冲击心灵的力量,甚至胜过千军万马。你可曾见过蓝天下的挚爱中聋哑孩子手执蜡烛的无声的歌唱,虽然没有一丝声响却穿越一切地震撼心灵。你可曾见过黄山绝壁的石缝中挺拔而出的苍树,可曾讲过江湖河畔的冬梅一枝,它们的无声的坚韧在妙笔丹青者笔下便是傲然霜雪,铮骨绝唱的坚贞与豪迈,怎又能说"无声"是无声!于无声处,同样是意志与精神的绝唱。
当苍穹被第一缕阳光照射,树影斑驳撒在前方的路上,到处是无声无息萦绕着行路的人们,感知这于无声处,人生的奇妙境界。


本题解析:
“于无声处”出自于鲁迅的诗歌,原句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者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纳入到“无声”之中去,联想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可以在“无声”中思考宇宙、人生,也可以在“无声”的事物里感知真情、体悟哲理,更可以在“无声”的体味之后,发出有声的呼唤甚至呐喊。
“于无声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例如明月无声,可以勾起海峡两岸团圆情,也可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嫦蛾一号);又如夕阳下的虎门古炮,可以触发我们的民族情感,激发我们中华崛起的壮志;再如雷锋雕像无声,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历史无声,可以作我们的镜子,悟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题材是极其丰富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人们需要突破的界限,不是山河,也不是大地,要突破的是自己的头脑和思想。我们从刀耕火种中走来,我们走向工业革命,我们从原子走向太空。我们穿越历史,从诗经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我们突破的是一切的桎梏。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国内某著名大学正酝酿出台“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再做决定。人格本是无形的名词,如今一旦被实体化了,它的衡量标准会是什么?这样做能否起到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究竟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有人说,“没有借口”太绝对,不公平;有人说“没有借口”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请以“没有借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什么叫“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或者是假托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等方面,提出“拒绝借口”“借口是欺骗”等观点,可以写成立意比较保险的文章。但是好多文章来自创新,来自独到的理解。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就会有新的理解。军事化管理当然需要没有借口,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是否时时都不需要借口,“没有借口”是否就绝对合理呢?“借口”和“没有借口”在我们的身上是否就无法折中、调和呢?正如“宽”“严”在对立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辩证的统一成这样的观点:对自己,可以来一点借口,通过幻想和补偿来获取动力,对别人不能有任何借口,否则就是欺骗别人。
点评:作文采用标题形式,意在引导全面训练。这次的作文,题目简炼,富有哲理,不容易产生立意、构思、情景、行文色彩之类的定向诱导,考生可由题目起飞,进入广阔的联想空间,正反面均可立意。在长期只考材料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不利于提高学生全面写作水平的背景下,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好办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